92国产精品视频_亚洲a级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电影观看_国产精品免费观看在线_精品伊人久久97_亚洲人成在线观_尤物九九久久国产精品的特点_成人激情在线播放_成人黄色大片在线免费观看_亚洲成人精品久久久_久久免费视频在线观看_久久精品国产一区_国产一区二区三区18_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一区_日韩美女中文字幕_日韩视频免费在线

首頁

全方位揭秘有贊的產品設計原則

濤濤

作為一個產品團隊,我們最需要的永遠都是懂用戶懂需求,并保持不斷的創新力。有贊希望每個產品人在這里都能足夠發揮自己的能量,為客戶創造價值,并獲取價值。

于是,我們需要一個大家共同理解、遵循、迭代的《產品設計原則》,從而保障我們可以在不偏離的情況下肆意揮灑、充分創新。

原則概要

有贊的《產品設計原則》,根據客戶需求、有贊的使命和愿景、當前生態環境,以及我們所處的發展階段擬定,它是每個有贊產品在設計過程中都要遵守的基本原則。我們還會定期對其進行優化和迭代。

它是一個產品視角的原則,并非完整的市場、運營或者技術視角。在產品視角上,我們把產品設計過程分成了 4 個部分:產品定義、產品設計、產品研發、產品運營。

產品定義:首先是定義客戶和場景,面對什么樣的客戶,服務什么樣的場景,它的使用場景是什么;然后是價值,客戶價值和商業價值;再是全局,要做全局的整體的思考。

產品設計:基于場景拆分用戶的使用任務,任務再會拆分為功能和交互、內容和信息架構,最終把它呈現到界面上。

產品研發:主要指界面設計、技術研發,還應該有用戶體驗及可用性測試的部分。

產品運營:產品上線前后的基于產品的運營計劃,產品的增長管理、市場營銷、跟用戶之間不斷的互動過程。

這 4 個部分不斷循環迭代,就是整個產品設計方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贊的產品設計原則如下。

產品定義

1. 用戶和場景是一切的基礎

清晰的用戶畫像和使用場景,是整個產品的基礎條件。

2. 找到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的結合點

定義一個新的產品時必須找到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的結合點,同時能夠滿足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的需求通常是最優質的需求。

3. 設計可持續正向增長的產品模式

產品模式應該是可持續的、長期的、正向增長的,隨著用戶的使用,產品價值會越來越高,業務增長會越來越好,成本增長不斷下降。并且,給老產品帶來正向增長的新產品,要比只利用老產品來補給的新產品要好。

產品設計

1. 首先要是能夠最小可用的全場景閉環

商家端的產品要做成全場景、完整業務鏈路的閉環,因為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和不完善都會導致商家的生意無法正常運轉。

2. 每個商家都應該是獨立的個性化的

本質上我們的服務是「在云上為每個客戶提供了一個獨立的產品」,商家都是獨立的,每一個商家都有個性化配置一切的權利。我們要盡全力去實現每一個商家的獨立和每一個商家的個性化,而不是規定他們一定要怎么樣。

3. 產品結構及呈現方式需要可延續可拓展

一個被信任的商業服務產品首先應該是持續穩定的,產品的結構和呈現方式一旦確定下來,就不能輕易改版。這要求我們的設計需要面對業務變化的時候可延續,面對功能和服務增加的時候可拓展。

產品研發

1. 穩定壓倒一切

沒有任何東西比 SaaS 的穩定重要,宕機了再好的產品都沒用。會影響到系統穩定的事情不能做。

2. 說人話

說對方能聽懂的話,做用戶能用明白的產品。不耍專業,不設置門檻。

3. 永遠保持一致的表達方式

每一處給用戶表達的內容,都需要是一致的,不做多樣化。從開始到結束,從 A 產品到 B 產品,從界面視覺到文字內容,以及標點符號。

產品運營

1. 不可減少,每個用戶都重要

新產品不能比老產品的功能少,不應該輕易下線產品功能,不降低服務。不讓少數服從多數,每個用戶的需求和習慣都是重要的。

2. 先有,再,然后易用,最后好看

有是最基礎的體驗,有總比沒有要好。然后使用效率要很高,再然后才是要好用易用,最后才是要好看。當然,丑也是不行的。

3. 持續關注自己的「孩子」,哪怕她已經嫁人

作為一個產品人,應該持續關注自己做過的產品,哪怕這個產品已經不歸自己管了,也應該經常關注并思考他的發展和進化。

4. 不騷擾用戶,不群發

我們的責任是幫助商家成功,不是為了讓我們自己的生意更成功,我們沒有權利去為了自己的商業目的不斷騷擾用戶。用戶通常不看系統消息,群發信息起不到溝通作用。

一些常識

  • 沒有人會看公告。
  • 沒有人會看系統消息和群發短信。
  • 幾乎沒有人會改默認設置。
  • 習慣路徑的設計,比少一次點擊重要。

有贊產品設計原則分享速記

以下是白鴉在有贊內部關于《產品設計原則》的分享速記。

在有贊產品設計原則這件事上,我們想了很久。有贊最早期的時候,產品的設計原則主要靠我和麥麥(有贊首席產品設計師)等幾個人的默契,以及慢慢形成的習慣。我們在一起天天聊,然后就有了一些共同的產品觀,以及產品設計的習慣和理念。

但是,隨著我們的小伙伴越來越多,我們注意到有很多東西,都要再重新給每一個人講一遍。坦白說,所謂的產品設計原則或者產品觀,并不是全世界通用的。每一個公司、每一個團隊,因為業務性質和業務特點的不同,都可能會出現他的產品設計原則跟別人的不一樣。

所以我首先要說,產品設計原則這件事,沒有誰是最好的。只有你的產品設計原則是否最適合你的業務,最適合你的產品。因此,我們發現很多新的同學帶著原來在其他公司、其他崗位上的設計原則、設計思想,加入到有贊這家公司之后工作中有一些不適應,你不知道我們在產品設計時為什么會那么想。甚至我發現新來的同學經常會犯一些我們認為在這個業務性質上,在我們的原則上,我們的價值觀上不應該犯的錯誤。

所以我們花了很久的時間去討論有贊的產品設計原則,去推敲,最后把它確定下來。專門做這次的分享,而這次分享只是我們開始落實有贊產品設計原則的一個 kick-off ,之后我們還會把這次分享的內容再細化做出案例,然后對公司新入職的每個產品經理進行考試,如果考試不過關是沒有資格轉正的。因為有贊產品設計原則是這家公司與用戶的基本原則,這些東西我們要保持一致。

我舉個有意思的例子。我們經常發現新來的同學在優化產品的時候,他會發現某個功能可能有一點臃腫(麻煩且沒什么人用),然后就把這個功能下線了。如果是 to.C 的產品,把某個功能下線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微信去年上了一個可以去看最近三個月誰沒有聯系,最近半年誰沒有聯系的功能,上線了一個版本后,下一個版本直接就刪了。 to.C 這樣刪是沒問題的,但是 to.B 的產品你不能刪。我問新來的同學你為什么把它刪了?他說我看了一下數據,沒多少商家用,于是就把它下線了。我要強調在 to.B 的產品上不能這么刪,原因很簡單,哪怕只有一個商家用,你都不能下線。如果這個產品有危害你不得不下線,你要么做一個高級功能把它替換下去,要么就得先跟商家溝通說:我們打算把它下線,對你有影響嗎?這是一個基本的 to.B 的產品設計原則,非?;A的原則。

不僅僅是因為你要堅持這樣的原則,甚至從法律上說你都應該有這樣的責任。因為商家在購買你的系統和你簽協議的時候他買了那個功能,而你把那個功能拿走了,你就是沒有很好的履約,你負有法律責任,說嚴重點就是這樣的。

另外,我們的產品設計師如果依據「大部分商家」和「一般情況下」去規定產品設計,也是一個壞習慣。

比如,「一般情況下商家的簽到活動都是持續的」,于是產品設計師就把「獎品被搶完」寫成了「獎品被搶完,下次早點來」。這是個典型的壞習慣案例,「下次早點來」不只是多余的,還是錯誤的。如果某個商家的活動就這一次呢,你強行加了一個「下次早點來」對這個商家來說不就是個 bug 嗎?還是那句話:不能因為多少商家都這么用,我們就要求所有商家這么用。

但是今天在中國幾乎沒有成熟的 to.B 產品經理,所以大部分的同學沒有這樣的習慣,來了就把功能下線了。然后每次問,每個人都要重新說一遍,不厭其煩。所以我們今天就專門把所有產品經理叫到一起說一遍。說完了我們還會把內容做成手冊,大家可以理解,這就是有贊產品設計的法律,我們會把它上升到非常高的高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有贊這家公司的所有做事方式、所有思考,以及所有出發點,都是基于我們業務。而我們的業務是基于什么?我們的戰略又是基于什么?都是基于我們長期的使命和愿景,所以我必須要給大家回顧一下有贊的使命和愿景。

我們的使命是幫助每一位重視產品和服務的商家成功。「每一位」和「商家成功」是我們最重要的關鍵詞,我們要服務的是每一位商家,然后幫助每一位商家成功,但是為了整個生態的健康,那些不重視產品和服務的商家,我們是(可以)不服務的。所以我們在產品設計原則上,在產品的一些功能的選擇上,如果這個功能做完了會導致商家不重視產品和服務,我們是不會/能做的。

舉個例子:消費者購買之后(可以)有一個評價,我們的購物評價是要么開啟要么不開啟這個功能。我們不接受商家去刪購物評價,因為商家一旦可以刪了消費者的差評,他就很可能不會那么重視產品和服務了。所以有贊永遠不會提供刪除商品評價的功能,商家要么就不開啟??梢圆挥茫绻镁鸵邮苡腥苏f你不好,商家可以去跟消費者溝通,溝通完了消費者自己改,但是我們不提供讓商家刪壞評價的功能。所以,這就是最基本的有贊產品設計原則,我們只服務重視產品和服務的商家,我們所有的產品設計原則都是需要這樣。

使命是一個很長遠的事情,是這個公司活著的理由。而愿景是什么?愿景是我們認為在可見的時間內,我們可以達成的目標。我們在愿景里寫了兩條:

第一條,成為商家服務領域里最被信任的引領者。因為要成為「引領者」,所以我們對于每一個人的專業性要求很高;因為要成為引領者,所以我們愿意把我們的產品設計規范、產品設計原則、產品界面的東西拋到網上去。大家看到我們在有贊云上直接共享了,直接開源了我們很多很多產品設計的東西,是因為我們希望更多的同行一起探討一起分享,大家可以隨時訪問 design.youzan.com。我們愿意接受別人來學,今天大家會看到甚至連一些跟在我們后面的所謂的競爭對手們都在抄我們,大家看到一些「SaaS」的操作后臺跟有贊長得一模一樣。沒事,大家在這件事情上胸懷應該開闊一點,因為有贊要做引領者,所以我們就應該有這樣寬闊的胸懷,就應該把它共享出去。這也是為什么今天這一場分享會,我們是用「愛逛直播」面向全網直播。我們歡迎所有的同行一起學習一起交流,甚至我們接受所謂的競爭對手來抄我們,因為我們要做引領者。這就是我們自己基于這樣的愿景要去做的事情。

第二條,我們給這個組織還定了一個愿景,就是持續做一個 Enjoy 的組織。因為要持續 Enjoy ,所以我們在做產品設計的過程中要好玩。

我們的產品里要想到一些好玩的東西,然后這家公司的氛圍也會好玩,我們給商家的活動也會好玩,這是因為我們的使命和我們的愿景。好多新同學不知道為什么有贊這家公司除了清明節什么節都過,因為我們要 Enjoy,所以是個節我們都會把它弄得好玩一點。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用購物直播的愛逛來做這次直播,因為它好玩,這是我們做這些事情的原則。

那么后面我講到的每一條有贊的產品設計原則都是基于我們的使命和愿景去做的,沒有任何一條跟它沒有關系,我們所有的思考點都是基于這個出發的,越在有贊這家公司呆的時間長的人,越能理解我們的每一條原則為什么那么做?為什么那么去設計?

說完這些大的原則,我們再去看看面對的情況。剛剛我們說所有的原則都是基于我們的目標和我們面對的業務性質、業務情況、市場情況,那么我們面對的市場情況是什么樣呢?我們是什么樣的業務類型呢?

我們去看一下今天全世界估值最高的、最值錢的 SaaS 公司 Salesforce,這是 Salesforce 從上市之后到現在的股價,這家公司市值快 2000 億美元了。

Salesforce 做了十年才上市,上市的前五年股價幾乎沒動,因為 SaaS 需要慢慢積累,然后 Salesforce 上線了 force.com,相當于有贊的有贊云,然后股價開始漲,一路在漲,中間還有個漲是因為 Salesforce 要做 AI。而且一路漲的這些年里很有意思的是,Salesforce 每一年的收入增長標準是 34%,這是全世界最牛的 SaaS 公司的成長。

我們再看和有贊微商城業務很像的 Shopify。

Shopify 做了五年上市,上市后的前三年股價幾乎沒什么動彈,從 2017 年開始漲,市值也快 200 億美元了。

一個 2000 億美元和一個 200 億美元的 SaaS 公司,早期都是這樣。所以我們一直說 SaaS 的業務是什么?SaaS 的業務是:首先要花 5 年以上時間做產品,然后再不斷地迭代和優化產品。(因為有贊的使命是「幫助每一位」,所以未來可以有多大的規模對有贊來說非常重要)所以有贊的產品要先服務通用的客戶,再服務垂直行業,再服務商家的個性化。在第二個 5 年時間,要同時開始培養銷售能力,獲取更多的客戶賺取更多的錢。然后,在第三個 5 年時間,我們發現所有的 SaaS 公司都在收購公司,最近 Salesforce 花了 190 億美元收購了一家做數據可視化的 SaaS 公司。為什么要收購其他公司呢?因為你手里有客戶了,你就可以給客戶賣更多的軟件,那些軟件不用自己做,可以買,買完以后賣給更多的客戶?;旧希恳粋€ SaaS 公司走完了這十五年,可以躺著再走十五年,這就是 SaaS 的業務類型。

而我們今天在中國市場所面對的不僅僅是像 Salesforce 和 Shopify 這樣,需要長時間去做產品,需要很長時間去做服務,做企業服務之外,我們還面對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是今天中國電商平臺的極端壟斷。Shopify 的商家有 50% 的流量來源于谷歌,其中 30% 到了 Shopify 的店里,還有 20% 去了 Amazon 的店里。而在中國,在百度上搜購物相關的詞全被淘寶投了廣告,所以中國的電商幾乎還沒有多少來自搜索引擎的流量,因為電商平臺太壟斷了。所以商家需要「一個有交易功能的獨立官網」的能力。在過去的很多年成長得非常慢,只有過去的兩到三年才看到,中國的商家開始希望有一個自己的帶交易功能的官網。這就是最近兩三年大家看到的,商家在電梯和公交站牌投廣告的時候,除了品牌商有一個搜索框到天貓旗艦店之外,還會有一個小程序的二維碼,或者是微信公眾號的二維碼,然后掃完二維碼打開的基本全是有贊的店。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今天在整個微信生態內,真正重視產品和服務的品牌商家的小程序和公眾號的 H5 官網,90% 以上都是用的有贊,尤其是有成交的。為什么?因為,我們有很好的風控體系,我們有售后維權體系,今天中國只有這一家公司有超過 100 人的消費者維權團隊,只有這一家公司有完整的擔保交易體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障整個生態的健康,才能保障我們的商家是重視產品和服務的。但是這座大山我們跨了很久,還在越。

第二座大山,是商家在購買有贊的時候會認為有贊能給他帶來增量的生意(以為用了生意一定會馬上就好起來,忽略了有贊是個工具,還需要自己用好這個工具),這是商家購買時候的動機。但是并非所有的商家都能把私域流量運營好,他購買了但他把有贊用好的能力不一定夠,活躍度不夠,這是我們今天在克服的問題,所以我們做了那么多的商家培訓,做了那么多的運營指導。

我們是從中小企業開始服務的,最近一年多我們開始做大客戶以后,每一年的大客戶比例都在不斷的增加,我們現在大客團隊已經有幾十人了,明年我們應該有上百人的大客團隊,我們會簽更多的大客。尤其是有贊云上線之后,我們可以幫每個客戶個性化,我們的大客戶會變得越來越多。但是我們的大盤畢竟是中小企業數量最多,這樣我們又要越的第三座大山是什么呢?是中小企業的閉店率、死亡率比較高。你好不容易獲得一個客戶,他卻因為自己其他的原因把生意做失敗了,你做的再好沒太大用,這是我們要越的三座大山。

所以,我用四個字總結,就是:路遠天黑。因為路遠天黑,因為 SaaS 這個行業是這樣,所以我們必須把每件事做的非常認真,我們要把我們的設計原則完全的貫徹下去,很多東西我們要整齊劃一的一直能走到那一天,要用非常穩定的產品質量的輸出,非常穩定的用戶體驗質量的輸出,這是為什么我們應該比所有的公司都更重視這件事情的原因。所以,這是我經常說的,這家公司產品理念就應該是「聰明人在下笨功夫」。我們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耍聰明,但是我們要用的是長期能增長的笨功夫。這是我們的使命、我們的愿景、我們面對的這個行業特點決定的。大家會看到在官網上,我們公布了這些使命、愿景,和價值觀。

一家優秀的公司、一家偉大的公司是敢于把對自己的要求和它的使命、愿景、價值觀公布在官網上的,因為我們公布了就是讓所有的客戶來監督我們。我們在官網上沒有直接寫「幫助每一位重視產品和服務的商家成功」,我們寫了這個階段更具象、更能讓客戶理解的話。

首先我們告訴全社會,有贊是一個商家服務公司,我們幫助每一位注重產品和服務的商家私有化顧客資產、通過互聯網拓展更多客戶,并全面提高經營效率、全面助力商家成功。為了讓客戶理解我們把它這樣解釋了,這是為什么官網上跟我們內部講的不一樣的原因。

然后我們寫了我們要致力于成為商家服務領域里最被信任的引領者,并持續做一個 Enjoy 的組織。我們寫我們是一個商家服務公司,寫我們是從工具開始慢慢做生態,寫我們的經營理念是為客戶創造價值并獲取價值。為什么要獲取價值?因為我們要走很遠,如果我們不賺錢我們活不到那一天。我們要走很遠,所以我們做每一個產品都要考慮客戶價值和我們自己的商業價值,我們要追求更長期的經營和追求持續的增長。所有的這些原因,都是因為我們自己的使命和愿景,以及我們面對的環境。

我今天專門再重新講一遍,是希望每一位有贊做產品的人能理解這每一句話背后的思考和原因。我們再說自己的戰略,這家公司會從一個 SaaS 公司變成一個大數據公司,變成一個人工智能公司。

我們有電商 SaaS ,除了電商 SaaS 我們還做了門店 SaaS ,然后我們在做有贊云,我們在嘗試分銷、嘗試有贊支付、嘗試有贊金融、嘗試有贊廣告業務,我們未來有更多的增值業務,這是我們一直在走的業務。我們今天在門店 SaaS 的業務剛剛開始,所以我們還有很遠很遠的路要走。

基于前面這些大背景,你會看到這家公司的所有的思考方式和思維理念,就是我們要給我們的客戶提供解決方案,來幫助我們的客戶在生意上成功。我們的客戶成功了,我們可以通過客戶的介紹獲得更多數量的客戶。因為我們服務了更多數量的客戶,我們才能更理解客戶的需求。因為我們更理解客戶的需求,我們才能把解決方案做得更好;把解決方案做得更好,客戶會更成功。我們一直在圍繞這樣的一個正向循環,在做我們所有的布局、所有的思考、所有的產品、所有的投入。

所以你會看到,這家公司只會通過解決方案幫助客戶成功來獲取更多的客戶,不會在市場上拼命打廣告,不會在市場上拼命做補貼來獲取客戶。為了幫助客戶成功獲取更多客戶的目的,是為了我們更理解客戶的需求,所以我們更要重視今天已經付費客戶的需求。我們不是不重視還沒有付費客戶的需求,我們更重視付費商家的需求是因為要理解現在商家的需求,把它做好,然后再去豐富解決方案,然后再來服務更多的客戶,這是我們整個的經營理念。原則上,從有贊云正式上線之后,我們不接受客戶說「我的需求你們有贊滿足不了」。滿足不了只是時間問題。

這就是我們想要做的事情,這就是這家公司整體的思考方式和整體的設計理念。這個東西不只是產品在考慮的問題,也是公司的整個服務體系、銷售體系、產品運營體系、技術體系以及包括 HR 體系、財務體系都在用這樣的思維方式考慮所有的問題,這是我們整體的東西。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我們的設計原則,來得早的同學都見過這個設計原則,這是我們最早定的一版很粗的設計原則。設計原則是:說人話、產品應該是低門檻的、產品盡量讓商家可以配置、產品要做到最小可用、所有的產品表達是一致性的,每一個商家盡量獨立。

這就是我們第一版的設計原則,接下來我要開始說未來幾年有贊的產品設計原則。

我想強調一下,剛才前面的內容是全公司視角的。

公司每一個人的視角和思考方式。所以,接下來所有內容都是「產品視角」。它不包含我們的商業體系和服務體系的視角。接下來我會提到產品研發,產品研發不是指技術一定要這么干,是產品研發那個階段要做的東西。也會講到產品運營,也不是說運營部門一定要這么干,是產品人在產品視角上應該怎么考慮運營問題,應該是什么樣的原則。

在說產品設計原則之前,我先說基本的產品設計方法論。有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產品設計的邏輯,發現問題、發現客戶的需求,然后去解決問題,然后再去驗證這樣的問題有沒有被解決,驗證完問題之后去發現新的問題,再去解決問題。所以每一個產品人在做的事情,其實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驗證問題的整個過程。

第二部分,是產品人應該知道自己的核心能力是什么?產品人的核心能力有三個:

第 1 個是一件事情能把它想清楚。任何一件事發生了,你能不能想到它底層的原因是什么?它的根本是什么?

第 2 個叫說得明白。因為產品是整條線的那個牽頭人,如果一個產品人不能把你的想法這件事情的東西說明白,就是能力很差,不存在表達能力很差的產品經理。有人說張小龍的表達能力就不好,那是你們沒見過他講產品邏輯和思考的時候表達能力有多好?!覆簧啤寡葜v不代表表達能力不好,要的是把自己的思考清晰表達出來的能力,而非煽動能力。

第 3 個是要有能力快速地去試。這個試包括但不限于把產品搞上線讓用戶來用,也包括了可能做一個粗的原型,也包括了可能去做訪談,去做客戶的溝通。

然后再說產品人的設計方法,有贊的《產品設計原則》,根據客戶需求、有贊的使命和愿景、當前生態環境,以及我們所處的發展階段擬定,它是每個有贊產品在設計過程中都要遵守的基本原則。我們還會定期對其進行優化和迭代。我們把設計方法分成了 4 個部分:產品定義、產品設計、產品研發、產品運營。

產品定義:首先是定義客戶和場景,面對什么樣的客戶,服務什么樣的場景,它的使用場景是什么;然后是價值,客戶價值和商業價值;再是全局,要做全局的整體的思考。

產品設計:基于場景拆分用戶的使用任務,任務再會拆分為功能和交互、內容和信息架構,最終把它呈現到界面上。

產品研發:主要指界面設計、技術研發,還應該有用戶體驗及可用性測試的部分。

產品運營:產品上線前后的基于產品的運營計劃,產品的增長管理、市場營銷,跟用戶之間不斷的互動過程。

這 4 個部分不斷循環迭代,就是整個產品設計方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贊的產品設計原則如下。

1. 產品定義

第一個,產品定義的產品原則。

第一點,用戶和場景是一切的基礎。

清晰的用戶畫像和使用場景,是整個產品的基礎條件。

在有贊做產品,如果你不能說清楚這個項目你思考的核心使用場景,它的用戶畫像,你什么都不可能做好。所以用戶畫像和使用場景是最基礎的東西。

第二點,找到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的結合點。

定義一個新的產品時必須找到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的結合點,同時能夠滿足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的需求通常是最優質的需求。

你在定義一個新的產品時必須找到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的結合點,不是所有的用戶需求都要今天滿足,因為如果那個用戶需求跟商業價值之間不能契合上,它的優先級可能就會被降低。

我們去做一件事情,這件事情有兩個軸,一個軸就是用戶價值,一個軸是商業價值,我們要找到這兩個軸里最契合的那個點,然后那個事情的優先級才是最高的,這就是最基本的原則。

舉個例子:假如微信公眾號的應用很淺,要點公眾號菜單打開一個 H5 , H5 的交互也不那么好。如果把它搞一堆組件,把它做成原生的小程序,那體驗是不是更好呢?做了小程序之后,用戶的記錄還能夠被留存下來,還能找到用過的小程序,小程序的內容還可以被很多人搜索,那是不是更好呢?這是基于用戶體驗來說的。但是基于用戶的體驗和用戶的價值之后,是不是一定要做它,還要考慮對于微信的商業價值是什么,讓用戶的體驗更有粘性?讓場景能擴張?商業上可以讓內容更封閉在微信的生態內?商業上打造一個新的閉環游戲生態?我們不知道這些是不是騰訊真實在考慮的決策原因,但我可以肯定每一個決策的背后都是基于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這兩個點。

有贊做所有的事情,決策的背后也是基于這兩個點,有很多客戶提各種需求,我們應該先看客戶是誰?畫像是什么樣子?這些需求的場景是什么?滿足這些需求的價值有多大?然后再看如何在這件事情上獲取商業價值,商業價值不代表一定是錢,它可能還有更多商業可期的東西。所以,任何決策的背后都應該是這樣,如果做一件事只能給用戶創造價值,商業價值是損失的,這件事優先級一定不高;如果一件事你只能夠獲取到商業價值,對用戶是沒有價值的,這件事情可以不做,這是有贊這家公司的基本原則。

第三點,設計可持續正向增長的產品模式。

產品模式應該是可持續的、長期的、正向增長的,隨著用戶的使用產品價值會越來越高,業務增長會越來越好,成本增長不斷下降。并且,給老產品帶來正向增長的新產品,要比只利用老產品來補給的新產品要好。

你不能設計出來一個產品,那個產品是負向增長的,要設計一個產品讓用戶用完之后會有更多人來用,會帶動更多的正向的收獲,會獲得更多正向的需求,會帶動更多正向的收入,會帶動更多正向的客戶成功。而如果你做一個產品,只能解決短期的問題,不能長期正向循環正向增長,那這就不是一個好的產品。我們做任何一個產品任何一個功能任何一個業務,它都應該是可持續的、長期的、正向增長才是最好的。

2. 產品設計

在產品設計階段,有三個產品設計原則。

第一點,首先要是能夠最小可用的全場景閉環。

商家端的產品要做成全場景、完整業務鏈路的閉環,因為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和不完善都會導致商家的生意無法正常運轉。

這里的關鍵詞是「最小可用的全場景閉環」,最關鍵的詞是我們和 to.C 場景完全不一樣的,就是「全場景閉環」。to.C 的場景不是全場景閉環,你會發現做 to.C 的業務經常會出現:要做一個業務,大家開始一起頭腦風暴,認為要搞 100 件事,然后這個業務搞了 10 件事就敢上線了,上線就開始運營了,然后過了幾年公司都賺了錢了,業務都跑很順了,有很多用戶了,當年的 100 件事才只做了 30 件,其中有 20 件是在那 100 件事里面的,還有 10 件可能不是那 100 件事里面的,是別的地方的。這就是 to.C 產品,可以快速迭代,小步快跑。而 to.B 的產品最小的那個快速迭代也得是全場景閉環的,想做一個 to.B 的業務,然后列了 100 件事,對不起請先做夠 90 件,不做 90 件不是閉環不能上線。

舉個例子:我經常講的,就是我們最早做收銀的時候,第一版沒有掛單功能。想一想一個收銀的產品如果有 100 個功能,掛單能排到前三十嗎?能排到前二十嗎?不能。于是我們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沒做掛單功能就上線了。然后被客戶吐槽,說你們做的什么產品?連掛單都沒有。然后我們問客戶掛單重要嗎?客戶說重要啊。這就是做 to.B,必須要做到的。

然后我們做了一個掛單只能掛 1 單,客戶又反饋,「什么產品只能掛 1 單」。我們問:經常掛很多單嗎?客戶說「偶爾要掛很多單」。

掛單的場景就是你在超市排著隊買東西,結賬的時候需要再買個東西,收銀員把你的東西放一邊,后面的人先結賬買單,把你的單選擇掛單,等你把東西拿回來之后,她再把那個單取出來,掃個碼再把之前的東西放進去一起買單,這叫掛單。這場景豐富嗎?排的優先級高嗎?不高,但是你沒有,這個產品就不能上線。

這就是 to.B 要做全場景、完整場景的閉環,如果你做不到完整場景閉環你都不好意思上線。所以在這家公司,大家千萬不要帶著 to.C 的思維來做產品的初期那個最小可用,那個初期的最小可用上線了,商家罵一頓走了,銷售白忙活了,等再去賣的時候商家說哎呀有贊我知道,很爛的,收銀連掛單都沒有。所以一定要把閉環做完,做 to.B 就必須要這么干,我希望大家能理解。

第二點,每個商家都應該是獨立的個性化的。

本質上我們的服務是「在云上為每個客戶提供了一個獨立的產品」,商家都是獨立的,每一個商家都有個性化配置一切的權利。我們要盡全力去實現每一個商家的獨立和每一個商家的個性化,而不是規定他們一定要怎么樣。

軟件最早都是單機版,即使今天我們做了 SaaS ,其實也只是在云上給每一個客戶提供獨立的軟件,所以每一個客戶的商城都是獨立的,每一個客戶都有個性化他的商城的權利。如果成本可控的情況下,每一個功能都應該是可配置的,有的人想把購買叫「立即購買」,有的人想把購買叫「擁有它」,你就應該讓他可以去定義購買按鈕的文案。to.C 沒有人這么想過(因為一個產品都應該是一個統一意志的),但是 to.B 就應該是這樣,每一個商家都是獨立的,每一個商家都有個性化的權利,你要盡全力去實現每一個商家的獨立和每一個商家的個性化。

我見過很多 to.B 的產品上來就不被接受,就是因為他們不懂這樣的基本理念。比如,商家說我有這個需求,然后產品經理說你應該那么用,請問誰規定商家必須要那么用?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我給企業微信的產品經理說了好多次。我說企業微信能不能有標記未讀?原因很簡單,麥麥給我發的一條信息我看了,我判斷需要找一個稍微空一點的時間花幾分鐘回復他,我標記一個未讀,隨后再找回來回復他。企業微信的產品經理回復我說:企業微信里有個功能叫待辦事項,你應該把它加入到待辦事項。我很無語。

這就是不會做 to.B 產品的人的思維方式,他希望和規定用戶的行為,但是 to.B 不應該這么干。微信可以這么干,但是企業微信就不該這么干,這是基本的 to.B 的思維。

第三點,產品結構及呈現方式需要可延續可拓展。

一個被信任的商業服務產品首先應該是持續穩定的,產品的結構和呈現方式一旦確定下來,就不能輕易改版。這要求我們的設計需要面對形勢變換的時候可延續,面對功能和服務增加的時候可拓展。

一個好的 to.B 產品,有贊微商城的產品后臺界面結構、產品架構,從 2015 年開始就沒有改過了。2015 年我們上線的時候就說我們要上線一個版本,這個版本的產品架構在未來永遠不改。一個 to.B 的產品不要沒事折騰改版,改版了客戶就不會用了, to.C 產品要搞點花樣,有點爭議沒關系,to.B 產品沒事兒不要動它。所以很多人知道,這家公司如果你要改商家管理后臺的導航必須我通過,是因為我不希望你改。

因為它需要一直可延續,那么它就要求你在設計的時候是縱向的,豎著的導航,因為它有拓展空間(豎著有滾動條,橫著沒有)。

還有我們的很多產品經理不理解,為什么要堅持有贊微商城的后臺概況、店鋪、商品、訂單都長這樣,商家會那么找嗎?我告訴你:只有中高端商家會跑到里邊二級導航找,大部分商家都會從首頁點擊,商家基本上不太會理解你的架構,所以我們那個產品架構是給誰用的呢?是給在座的有贊產品經理們用的。為什么?因為讓你不要亂放,告訴你商品就放在商品這里,訂單就放在訂單這里,店鋪就放在店鋪這里。確保這個產品有一萬個功能的時候產品結構還是穩定的,常用的東西在首頁可以找到,不常用的在二級導航里面可以找到,或者直接搜索到。

所有的導航和所有的內容,都應該是商家的生意,你不要去搶他的,而我們跟商家之間的生意,放在設置里面,設置里面有一個專門的版塊是我們跟商家之間的關系,剩下都是商家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意,我們在給商家做的是一個工作臺,整個有贊打開概況頁只有內容區左上角你買的什么版本,是有贊跟他之間的生意。設置里面二級導航最下面的有贊服務,是有贊跟商家之間的關系,剩下都是商家自己的,你不要攙和進去。

舉個例子:最早我們把商家交的保證金,商家在有贊這里還有多少有贊幣,都放在資產里面了,這是不對的。資產是他的生意,不是你給他的東西,這是我們要做的規范。這些規則,商家懂嗎?他不懂,他在乎嗎?不在乎,在座的各位必須在乎,因為今天你有這么多功能,未來有一天這個產品有一萬個功能的時候,你現在開始不在乎,未來就崩了。

我有一個做證券軟件的朋友,去年我在南京做產品培訓的時候他來找我,說白鴉我準備給我的軟件改了,我的后臺得改了,沒法干,我們有一萬個功能,太難用了,我準備改它,改得倍兒簡潔。我說:別,不需要那么簡潔,需要穩定,因為你有那么多功能甩不掉,是因為你要服務那么多的客戶,就需要那么多的東西,所以你需要一個穩定的產品架構。

還有為什么你們會發現,我們的后臺看不出來是我們的后臺,因為我們沒有在我們的后臺放有贊 logo。很多軟件公司,把左上角的 logo 放成自己公司的 logo。一個商家在他的后臺天天看有贊的 logo,他為什么要看見你的 logo?他不需要看見你的 logo。我們的 logo 在哪?我們的 logo 在內容區最底下灰色放在那,那是一個版權聲明而已。

這是我們做事情的原則,因為你要考慮你的用戶要什么。還有比如阿里媽媽,然后你會發現阿里媽媽的后臺花里胡哨的,阿里媽媽的每一個商家后臺產品長的都不一樣。一個商家的廣告投放后臺搞那么多花樣干嘛?

所以我們前天又梳理到凌晨兩點多,然后規定接下來我們給商家用的 SaaS 產品,所有的布局方式都必須一致,左右布局,然后一級導航、二級導航、三級導航內容區規則必須一模一樣,因為任何一個商家用有贊的所有產品,習慣應該保持一樣,你不要讓他用 A 產品用 B 產品用 C 產品都要重新學習一遍,這是不行的。

不過,我們的廣告投放后臺、商家資產的后臺,它是一個平臺型產品(這不是商家管理自己店鋪和消費者互動的后臺,而是商家跟有贊之間互動的后臺),雖然也要保持左右布局保持體驗一致,但是我們要做品牌露出,因為要聲明你在用有贊支付,這是你在有贊支付的后臺,你在管理你在有贊支付的資產。

有贊以后給商家所有的后臺產品都必須左右導航,不接受上下導航,只有這樣商家用我們所有的產品的習慣是一致的,學習成本是的。這就是我想說的:產品結構和呈現方式需要可延續可擴展。

3. 產品研發

然后我們再說產品研發,今天主要說界面。

第一點,穩定壓倒一切。

沒有任何東西比 SaaS 的穩定重要,宕機了再好的產品都沒用。會影響到系統穩定的事情不能做。

如果你要做一個功能,這個功能可能會影響到系統的穩定性,不要做。因為沒有任何東西比 SaaS 的穩定重要,如果你宕機了,你做得再好都沒用。

這也是為什么這家公司應該是全世界唯一一家把恥辱時刻會出現的東西做成吉祥物的原因,為什么霸王龍是有贊的吉祥物?為什么辦公區里都是霸王龍?是我們想提醒每一個人:穩定是 SaaS 的第一要務。宕機了你什么都不是,你不能宕機,所以穩定壓倒一切。

如果你做一個產品,產品呈現上也要穩定,而且這個穩定應該在方方面面持續保持。商家為什么覺得你靠譜?你怎么樣成為最被信任的引領者?你怎么做到最被信任?我們今天說一個商家靠譜,那家店在那里開 10 年了口味沒變過,然后你覺得他靠譜,對不對?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我不希望我們今天變明天變。所以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每年兩場發布會是固定的, MENLO 在五月初,年底有感恩答謝會。 MENLO 發布會所有的設計主題都一定圍繞著電燈,可以每年換個電燈的創意,但是必須是圍繞著電燈,這故事要持續講下去,才會穩定被信任。MENLO 發布會的門口一定會看到愛迪生的那張圖片,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一定會在整個 MENLO 發布會的地方能看到那個燈塔的圖片,這就是持續做一個被信任的品牌要堅持的穩定,不止是系統穩定,有很多地方要保持「穩定」。

第二點,說人話。

說對方能聽懂的話,做用戶能用明白的產品。不耍專業,不設置門檻。

說人話是這家公司的基本價值觀,大家都懂,我想說另外一個,拒絕設置專業門檻。今天有很多的產品經理有一個惡習,就是沒事喜歡取名字,沒事習慣造詞。我最害怕和做廣告的人打交道,廣告行業有無數的詞,就好像今天中國傳統文化圈子一樣,非得搞一些詞,搞一定的門檻,這是不對的。所有的產品名字、所有的詞、所有的用語都應該是人話,都不應該設置門檻,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的產品取名好像特別沒文化,你看我們產品名字「有贊零售」、「有贊美業」、「有贊教育」顯得特別特別沒文化,人家都叫「智慧XX」、「XX生意寶」,但是我們就叫這樣的名字,因為我叫了這樣的名字可以十年二十年不改名字,客戶一看就懂它是什么。但凡要占短期的 PR 和市場營銷宣傳的便宜,設置那么高的門檻,商家還要去理解:哦?你那個什么生意寶是什么?哦,原來是這樣的啊。

還有我不知道你們現在有沒有在堅持,我想強調一下,我們的二級域名不要用英文,有贊零售就是 lingshou.youzan.com,然后每一個產品的二級域名都應該是拼音且每一個產品的二級域名都要考慮拼錯的時候也可以打開(必須 linshou\lingshou\linsou\lingsou 都應該可以跳轉到有贊零售的二級頁面),這是取二級域名的原則。沒事搞個英文,你覺得商家知道那個英文是什么意思嗎?這就是要知道怎么是說人話,說人話在每一個細節里。

第三點,永遠保持一致的表達方式。

每一處給用戶表達的內容,都需要是一致的,不做多樣化。從開始到結束,從 A 產品到 B 產品,從界面視覺到文字內容,以及標點符號。

賬戶就叫賬戶,登錄就叫登錄,在 A 產品是這樣,在 B 產品也是這樣。前天檢查到凌晨兩三點鐘,還發現有的產品叫通用設置,有的產品叫高級設置,有的產品叫我的設置,這是不對的,要叫通用設置所有的產品都要叫通用設置,名字就需要被固定化。如果你覺得這個設置要改個名字,我們商量商量全線一起改,這是你要保持的一致的表達。還有,to.C 的產品可以花樣很多,to.B 的產品不需要那么做,所以一定要有一致的表達。

4. 產品運營

然后我們再去說產品運營的部分。

第一點,不可減少,每個用戶都重要。

新產品不能比老產品的功能少,不應該輕易下線產品功能,不降低服務,不讓少數服從多數,每個用戶的需求和習慣都是重要的。

就是我前面講到的,to.B 的產品不接受你把一個功能下線,永遠不要去減少你的東西。

第二點,先有,再,然后易用,最后好看。

有是最基礎的體驗,有總比沒有要好。然后使用效率要很高,再然后才是要好用易用,最后才是要好看。當然,丑也是不行的。

有是最基礎的體驗,這個功能有沒有?先要有,然后要。因為你做的是一個商家工作臺,他使用效率要很高,然后才是要好用,要易用,上來就能用,上來就會用,然后才是要好看。

to.B 的產品不應該是上來搞好看,沒用的。我們不需要那么好看的商家后臺界面,簡潔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左右導航且顏色都是灰的,不要搞那么飽和度很高的顏色,商家后臺不需要那么跳,黑白灰配一些色,讓它舒服一點就好了。當然「有贊美業」可以特殊,美業本來就很時尚,但是美業也不要用大紅那么跳的顏色,這是基本的。好看沒有好用重要,好用沒有重要,因為它是商家后臺,天天都在用,他學習一下未來效率高很重要。沒有有重要,先要有。

問:和易用有什么區別?

答:,指的是長期使用效率;易用通常指的是用戶是否容易學習容易上手。舉個例子:我們做水電煤繳費,每個月用一次,每次用都忘了上次學習的操作技能,那么應該注意「容易學習容易上手」,符合「別讓我思考」的邏輯,寧愿多點一次也別讓他多想。我們做商家后臺「發貨」和「收銀」功能,每天都用,用很多次,應該注重「使用效率高」,即使要學習一下,也得保證可以操作,不要每次都要點 N 多回才能完成一個操作。

第三點,持續關注自己的「孩子」,哪怕她已經嫁人。

作為一個產品人,應該持續關注自己做過的產品,哪怕這個產品已經不歸自己管了,也應該經常關注并思考她的發展和進化。

我覺得這是任何一個產品人都應該有的基本精神,你既然做了一個產品,這個產品就是你的孩子,你就應該持續關注她,哪怕這個產品你做完了,你不再負責了,轉到別的部門了,別的人在負責,你都應該時不時的去看看她。因為你做出來的產品就是你的孩子,如果你的女兒嫁人了,你是不是就不聯系她了?不會吧。

我很負責任地說,我做過的支付寶產品、百度的產品,到現在我偶爾還想回去看看她,看看她被改成什么樣子了。我覺得我骨子里至少還有那種精神,這是一個產品人最基本的精神。

第四點,不騷擾用戶,不群發。

我們的責任是幫助商家成功,不是為了讓我們自己的生意更成功,我們沒有權利去為了自己的商業目的不斷騷擾用戶。用戶通常不看系統消息,群發信息起不到溝通作用。

在這家公司里,任何給用戶群發信息都必須我批準,而我不會有時間審批,發郵件我看都不會看,你發微信我也不會理你的。如果你非得說不發會死,會出現大問題,那么自己想辦法找我,找的第一次我理都不理你,因為你不要給商家發信息,人家用你的后臺做生意,你沒事給他群發什么信息呢?為什么要去騷擾他?你的責任是幫助他的生意更成功,你的責任不是為了讓你的生意更成功。

5. 一些基本常識

還有些基本的常識,沒有在我們的原則里。但是我會發現有一些新的產品經理,或者在別的沒有底線的公司做過產品的人帶來了一些惡習,這些基本的常識我把它重復強調一下,我不認為這是我們的特殊原則。上面十三條很多是我們的特殊原則,不是全行業通用的,剩下內容是一些做產品要有的基本常識。

第一點,沒有人會看公告。

你要清楚,沒有用戶會看公告,你不要搞一個產品改完了公告上完了就結束了,然后商家說這怎么改了?你理直氣壯地說我發過公告呀。商家不會看公告的,沒有用戶會看公告,不要依賴公告告訴用戶你的產品變了,發生了什么變化,你要用你的產品設計能力讓他感受到你發生了什么變化。當然,也別傻乎乎的在產品上專門搞個圖層提醒他「我變了,看到沒」,你要知道在你的新用戶眼里不存在「變了」,你就是他的第一眼。

第二點,沒有人會看系統消息和群發短信。

不要覺得你上線了一個改變了的東西,或者你改變了一個政策,群發一條系統公告問題就解決了,解決不了,基于用戶體驗他就不知道去看你發的信息。當然有的時候法律上需要,你可能還是得發,但是基于用戶體驗設計,你不要以為你發了他就會看,他不會看公告的,他不會看系統消息的,他也不會看你群發消息的,你的產品讓用戶感知到改變不要靠這些,沒有用,他不看。

第三點,幾乎沒有人會改默認設置。

這也是最基本的素養,我經常聽大家討論產品,討論著說,哎呀,到底通常他們更多人會用 A 呢?還是用 B 呢?默認該用 A 呢還是該用 B 呢?突然有一個人冒出來說:沒關系,加個高級設置,讓他可以從 A 設置到 B。這么做并不能解決問題。

幾乎沒有人會改默認設置的,只有高級用戶會改,所以當你的一個產品模式有 N 種設置的時候,你一定要花最多精力去想默認設置該是哪一個?因為你默認是什么樣他就會那么用。舉個例子:我們最早為了強調有贊擔保很重要、很特殊,有贊擔保上線的第一版,我們用了一個綠色的底。然后就有人說我們做一個白色的底,不那么丑的,商家可以去改設置。常識告訴我們商家是不會改默認設置的,所以我們把默認設置改成白色,如果有商家覺得提醒別人有贊擔保特別重要,他要改成帶顏色的底,他可以去改設置,高級商家可以去改,默認新店都是白色的底。

但是我們并沒有把老店鋪改過來,因為商家是獨立的,你默認綠色的底他用了,你就沒有權利幫他改成白色,即便幾萬個商家里面只有 10 個商家喜歡綠色,你憑什么給他改成白色?所以我們要想辦法告訴幾萬個商家「這個有點難看,你可以把它改成更好看的顏色」,而不是強行把它改了,你沒有權利不能私自去改他的東西也是基本原則。所以默認設置非常非常重要,你一定要花最多的精力去想,這個東西有三個設置默認設置成哪一個?非常非常重要,但是這件事不是所有產品人都具備這樣的素養。

第四點,習慣路徑的設計,比少一次點擊重要。

絕大部分做產品的人都看過那本書,中文名叫《點石成金》,英文名叫《Don’t make me think》,書中說可以多點一次,每次都不需要思考,這是基本原則。所以少點一次多點一次沒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讓他形成習慣路徑。

舉個例子:微信不需要把「朋友圈」拉到一級導航。雖然你進朋友圈的頻率那么高,你每次進朋友圈點擊「發現」再點進朋友圈,但是微信就是不會拿到一級導航。因為這樣會給發現里面的其他頻道帶來很大的流量和商業價值,反正養成了用戶習慣,用戶體驗有沒有損失?有一點點,只一點點損失,可以接受。

我們有很多很多產品是一樣的,比如說切換店鋪,很多人習慣把重要的東西都擺到首頁,跟擺地攤似的,如果有一萬個功能呢?怎么擺。所以,你要設計他的使用習慣。

我們已經設計了有贊商家的兩大流量入口,一個流量入口是概況頁,很多重要的、常用的東西放在那,那是個工作臺。還有一個入口我們已經慢慢把它養成了,就是應用市場。我們有這兩個流量入口就可以讓很多商家去發現一些東西,他可能不會點到訂單再點到里邊去,他會在首頁直接點待發貨訂單然后進去發貨。

你要設計好他的路徑,這個路徑的設計還包含如果你在首頁上放的是廣告位,那個廣告位一定要更新,如果你不更新,他就把那個廣告位當成一個導航用了,商家不會覺得只有左邊那個我們叫導航的東西是導航,他不會那么認為的,如果廣告位總不更新,運營的位置總不更新,以后就不要更新了,因為他會把那個位置當成他的導航。

再舉個特別有意思的例子,早年我在百度的時候,阿里巴巴的很多用戶,是在百度上隨便搜索一個詞,點百度右邊的廣告「找什么什么去阿里巴巴」,然后進阿里巴巴,他永遠都那么進,其實那就是他的習慣路徑,這個路徑依賴性非常非常強。

所以如果你能讓他養成習慣路徑,就可以讓他多點一下,沒關系,這是最基本的常識。

最后,以上每一條原則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要熟悉起來。接下來的新人,需要通過這些產品設計原則的考試才能轉正。

中國有太少的企業服務公司了,所以我們這個行業能夠徹底站在商家或者企業角度思考的人也不多。希望有贊的《產品設計原則》是一個開始,能夠幫助到更多這個行業的產品人,因為我堅信:未來五年,中國最好的企業服務產品經理絕大部分都坐在這里。當然,我們還是非常缺產品經理和體驗設計師,電商、零售、教育、美業、營銷、交易、會員、數據、支付、金融、云、中臺、風控、廣告等方向都缺,如果遇到優秀的產品經理和體驗設計師可推薦,請大家把簡歷直接給到麥麥。(郵箱:joinus@youzan.com

我也堅定地認為未來三到五年,整個中國的商家都需要升級他們的經營系統,尤其是深度擁抱互聯網。那么,這個行業最缺的就是需要人給他們提供足夠好的產品,需要能夠真正站在商家角度思考,真正有企業服務視野的產品人。所以,在座的各位一定會成為未來這個行業最值錢的人。

文章來源:優設

為什么設計概要對專業的創意過程至關重要

濤濤

設計概要(Design briefs),也可以理解為設計簡報、設計說明文檔。設計概要負責說明設計的目標、設計的方向風格、不同階段及對應的里程碑(指標)。


簡而言之,設計概要是對本次設計項目的簡要概括,可能是一份文檔,或者一組文件內容,其中包括設計的幾個關鍵概念如項目描述、項目范圍、項目目標,目標受眾、風格外觀、預算時間安排。那么我們所整理的設計概要是提給誰看的呢?按照原作者觀點是增進設計師和需求方的理解及信任。作者的觀點是建立在服務甲方的基礎上提出的,因為作者所屬領域為平面設計領域,偏向創意性設計活動,因此通過建立共同目標,統一想法更容易創造出高滿意度的方案。


但事實上設計概要不止于此,它不應該被局限在平面設計領域,雖然作者是以平面設計師的身份來普及這個觀念(傾向提點平面廣告類設計工作者,而不是UI/UX領域),但事實上其中很多角度都是從設計本質及設計工作的協作本質上提出的,它也可以被我們移植到UI/UX領域。當我讀完這篇文章,我發現了設計概要一個更加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幫助UX設計團隊梳理關鍵工作,建立共同目標,提高設計工作的效率,促進團隊成員的協作與信任。(從設計團隊角度)


當然如果從甲方角度考慮,設計簡報依然可以用于UIUX領域,比如向leader提案,以及在項目初期向外包方展示設計說明,增進溝通交流,以保證設計師對需求的理解,同時更展示了設計人員的專業性。


總之設計概要適合在設計流程的前期被組織,并分享至團隊和需求方,增進團隊的凝聚力,促進創意的發生,展示團隊專業性及增加需求方與設計人員的理解與信任。設計概要與最終提案實際上是一次完整的設計活動的首與尾,兩者應當相互對應,設計結果應當圍繞最初定義的目標進行,設計概要更像是設計思維的理解和定義階段,把我們面臨的問題,假設的目標呈現出來,以便在接下來的設計過程中精準打擊,去解決設計概要中提到的問題或者目標。


下面開始正文。這里是帥氣的分割線


在過去18年的廣告設計工作中,我逐漸意識到這個行業里最好的事情就是與你合作的人——作家,藝術總監,用戶體驗和用戶界面設計師,擁有出色的有創意的大腦,卓越的才能,不同的心態。 
當他們有清晰的指導和足夠的自由與時間時,他們往往能迸發出好的想法,提出創意性的解決方案。但只要是缺乏指導,各種相互矛盾的指示,混亂的目標及緊迫的時間,將導致設計師無法產出優秀的方案。 
我多年來一直在觀察這個現象,但我不知道該如何解決。一開始,我很難將客戶需求好創意輸出完美的結合,隨著時間流逝,我逐漸明白,這一切都因為我們沒有一個清晰地設計概要。從客戶的需求文檔開始,我們從中收集信息建立我們的總的設計概要,然后以此總概要來進一步細分為具體的概要,如視覺設計概要、體驗設計概要、布局排版設計概要等。 
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取代一份準確詳細的設計概要。沒有任何電子郵件或者個人會議可以取代創意概要。如果缺少基本信息,你無法開始任何工作,無法估算資源,無法保證最后期限。 

如果認真對待,設計概要就是任何創造性工作的關鍵。主要問題是客戶和設計師在某些情況下都被低估了。設計行業變得如此龐大且不斷擴張,任何人都可以稱自己為設計師,任何人都可以收取任何費用。因此,需要特定流程的真正的設計被置于次要地位,完全以價格來評判。雖然我支持競爭并且完全理解并非每個公司或個人都能獲得同樣的預算,但它仍然對整個行業不利。 

設計概要是一個很關鍵的部分,應當在正式設計開始前就組織好,但在一般設計流程中,它經常會缺失,通常我們認為我們一切都準備好了,認為我們的方案沒有問題可以直接開始設計了,但事實往往相反。 


什么是概要(brief)?

“概要”一詞來源于軍事術語,在軍事術語中,簡報被定義為“事先給出具體指示或信息的行為”?!八幸粋€具體的結構,簡短扼要,包括所有必要的資信息,但不多,并包括一項既定的任務和要完成的結果,但有足夠的自由來適應局勢(任務摘要)。 
當指示部隊接管敵方陣地時,將軍可能會給出如何執行以及考慮哪些因素的指示,但不會說把右腳放在左腳前面,重復這個動作100米(前進一百米),然后右轉,等等。軍事簡報只給出一項任務,留給個人決定的空間。同樣,creative briefing也不是一個描述創意過程的詳細用戶手冊。它也不是對預期結果的描述。創意概要是一個框架,它可以通過提供足夠的指導來推動創意過程,使創意保持在正確的軌道上,并為創意提供足夠的自由。(譯者注:核心是指導列表,且保證足夠的自由,只提供框架,不干擾創意執行) 

為什么我們在創作過程中需要概要?
如果我們有一個需要別人解決的問題,我們需要創意簡報和創意簡報用作說明,就是這么簡單。當我們要進行創意活動時我們會寫創意概要,列出關鍵的點,這意味著我們此時已經清楚存在的既定問題,我們列出問題然后才知道去解決什么。當然,也只有在別人要執行設計活動時,我們才需要去寫一份概要,以供說明。 (簡單理解,從某種角度,設計概是要寫給需要執行設計的人員看的,我們需要別人去解決問題,而概要負責說明這些問題。) 

什么是設計概要?
設計概要是描述設計項目的目標和里程碑的書面文檔。它是設計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它有助于在客戶和設計師之間建立信任和理解。它和合同一樣重要,是雙方的重要參照點。它確保重要的設計問題在設計師開始工作之前就被考慮和討論。 

根據不同工作范圍和不同產品領域,設計概要可以由許多元素組成,每個元素都詳細描述某個范圍的特定部分。 
但為了保持簡潔,以下五個要素不容忽視: 

1.項目描述
簡單描述一下我們需要做什么:我們對任務了解多少?期望是什么?一個新的設計?一個新的想法?現有的網站重新設計?我們需要用它來解決什么問題?這最多只能是一句話。


譯者注:項目描述是對你所進行的項目的最簡潔的概括,比如"我們在做一個共享打車的產品"。當然可以在這基礎上豐富一點如:“我們在做一個服務白領人群、針對夜間打車場景的共享打車產品”,后面這個描述增加了用戶和場景,但整個描述仍然是清晰易懂的。項目描述一般由戰略層相關人員來定義,如公司老大,產品經理等。當然對于redesign項目,則需要設計師自己明確項目目標,然后去定義一個簡潔的項目描述。 

2.項目范圍
根據項目的大小,這里需要提供更多的細節。什么是預期目標,有多少頁多少內容量,它將具有什么功能和特性。你需要了解更多的細節來服務一個新的企業品牌項目,而不是一個簡單的網站。報價將主要依據這一環節。盡可能具體是至關重要的。 
此外,在互聯網世界中,客戶相信設計師能夠解決所有問題,從UI到UX,最終開發一個完整的網站并解決SEO排名(seo即搜索引擎優化的意思),非常重要的是,盡早說明哪些內容在范圍內,哪些不包括在范圍內。 
譯者注:項目范圍即范圍層中的內容規格。我們在產品設計的五個層面中第二層中可以了解這部分內容,內容規格是對產品目標的拆解,細化為具體的內容和功能,例如我們設計一款打車應用,它可能會包含,順風車(對應順路接送服務)、普通快車(對應出租車服務)、高端用車(對應企業服務高端出行領域)這三種規格。 

3.目標
通常情況下,你的客戶并不知道他們的目標,也不知道設計工作會如何影響他們。但概括下來有以下三種不同類型的目標。 
業務目標:客戶給出的一個可衡量的目標,例如增加銷售、市場份額、滲透率、減少X%的客戶流失率等KPI。 
營銷目標:幫助客戶實現商業目標中一切與營銷相關的事情。幫助客戶提升客戶參與度的活動:意識-考慮-偏好-試用-購買-忠誠-宣傳。(對標用戶生命周期模型:獲客、留存、激活、變現、傳播 ) 
溝通目標:我們需要行動的目標!預期的結果是什么,消費者的行為或預期從我們設計的產品中獲得什么?它必須以具體有形的形式表達出來,例如1500人注冊,5000個額外的點贊,優惠券下載,產品試用,撰寫評論,應用程序的使用,潛在客戶,分享。 
雖然了解業務和營銷目標很重要,但是讓我們的客戶了解UI和UX有其局限性,并且它們并不會對糟糕的商業策略產生影響,這一點非常重要。這可能很關鍵(撇清責任俗稱帥鍋哈哈)。 


4. 目標受眾
這個產品是給誰的?誰將使用它,在什么時候什么場景下,為什么使用?描述用戶受眾必須盡可能具體,因為設計師通常會考慮到角色,特別是在UX方面,產品使用流程主要由用戶角色及其在客戶旅程中的特定階段決定。 

6.預算和時間
有些人可能會爭論是否應該在一個簡短的報告中加入預算,不一定是準確的預算,但我們至少要確定一個大致范圍。清晰的預算可能意味著設計師或代理機構甚至不會接受該項目,或者如果客戶無法支付他們的服務費用,他們會考慮另一種成本更低的解決方案。但若沒有溝通清楚,在設計進行期間更容易產生分歧和問題。 

定義總的時間和預期的各時間節點則是為了避免那些清晰溝通可以避免的沖突點。時間還會影響預算;在任何緊急情況下,獲得額外資源都是可能的(比如若時間緊急可會提高價格)。 

根據我的經驗,真正重要的問題都是雙重的。 
1.客戶的教育程度不足以提供可以推動項目正常運行的必要信息 
2.設計師在沒有正確理解客戶的需求的情況下就心急直接開始設計。 


總結
如果您是客戶,一個好的設計概要將節省您在無意義的電子郵件,電話和會議上花費的時間。它還可以幫助您獲得來自不同設計師和代理商的更和可比的報價。 
如果你是一名設計師,如果你堅持從一個設計概要文件開始你的設計工作,你會從客戶那里獲得簡潔的愿景和期望,這可以讓你保持動力。你的時間和努力是昂貴的,從潛在客戶那里獲取的某種信息可能毫無意義。明智的做法是優先考慮那些已經有一些遠見、愿意承擔自己那部分工作的客戶。(即優先考慮那些清晰的分析了產品的各類目標、預算等關鍵內容規格的客戶) 

一個好的簡介應該是簡潔、清晰和全面的。如果目標足夠清晰,應當不超過兩頁。 

為了使最終的結果盡可能的好,我們需要鼓勵和教育客戶和設計師去做更好的設計概要(說明文件),讓我們的工作更容易,并把重點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文章來源:UI中國

讓用戶多走一步,讓產品前進一大步

鶴鶴

如果您想訂閱本博客內容,每天自動發到您的郵箱中, 請點這里



在產品交互設計中,

有些交互邏輯會“故意”讓選擇用戶多走一步,


而短短的一小步,卻會迸發出更多的價值!

(在不影響用戶體驗情況下)


而這次,我在體驗這些產品當中,獲取的一些思考分享給大家。

我們就來聊聊有哪些是多讓我們做一步而讓產品更加升華的一些APP吧!



文中涉及到的理論包括:


尼爾森十大可用性原則

第五原則-防錯原則(Error prevention)

第六原則-易取原則(Recognition rather than recall)

第七原則-靈活原則(Flexi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use)

我們常能聽到以上的十大原則之中的著名設計理論,

但可能還是不太清晰是什么意思


而這篇文章將會實際分析

涉及到的原則知識我將會在案例中分析講解~



--------------------------------------我是分割線------------------------------------


以下是實例分析:



1-1 . 靈活原則(Flexi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use)

「中級用戶的數量遠高于初級和高級用戶數。為大多數用戶設計,

不要低估,也不可輕視,保持靈活?!?



實例A網易云歌曲收藏功能和淘寶收藏功能對比

(收藏后選擇歌單方便一步)




在網易云的歌曲收藏功能里,點擊收藏需要再次選擇你想放入的歌單才能收藏成功。相比于淘寶的點擊收藏立馬收藏成功,這樣的做法明顯是網易云多了一步,而個人觀點分析這樣做的是因為(網易云重度用戶):


1.功能性來說:

歌單是早期網易云誕生的重要和特色功能


2.行為路徑來說:

減少用戶后期創建新歌單過程中 還要去重新收集歌曲,從而更容易定位快速創建自己的個人歌單

(歌單做分類 同時網易云歌單作為分享也占很大一部分)


總結來說:網易云是一個主打評論和歌單的音樂社區軟件,先選擇歌單多一步步驟,讓用戶后面聽自己的歌單更為清晰的知道分類,也同時活躍于創建歌單的樂趣當中,讓用戶停留的時間越長,產品也就得到了一部份價值,從而增加了用戶的粘性。這樣就是“多一步”的特別之處。


實例B:愛彼迎的注冊信息多步界面操作

(表單信息更便利一步)



愛彼迎在用戶注冊信息的時候,會把收集的資料分多次進行輸入。

這樣的設計解決了用戶面對長篇表單填寫的心理壓力,同時告知余下的頁面數,讓用戶心理存在預期考慮。


將復雜的表單分成若干步,并引導用戶如何操作,并提示余下操作的步驟。一個這樣的舉動,不光是分段優化了表單的填寫步驟的一小步,同時讓新用戶更輕松注冊,提升了用戶的注冊轉化率的一大步。


實例C:小紅書淘寶等大部分app的隱藏退出功能
(隱藏退出更深一步)


目前近幾年大部分應用的退出賬號功能是做的比較隱藏(點擊設置icon-最下方才能退出)
相比于早些年app在個人中心里最下方直接會出現退出登錄
近年來隱藏二級或三級頁面下的做法是在太普遍
而大概分析了如下App的的做法

(小紅書)


小紅書個人中心界面設置除去頂部個人信息展示

另外就是側重筆記功能-收藏功能-贊過功能

因為這三個功能方便了用戶能快速找到自己的收藏從而閱讀或者自己發布,而設置功能僅用一個icon去代表,而整體布局就摒棄了傳統的功能設置列表那樣,更突出了產品功能側重點,也迎合了產品的業務發展。


(淘寶)


淘寶的個人中心頁面就十分大體量了 里面涵蓋了諸多產品功能 一個很完備的生態系統 ,隱藏在二級的功能設置順應了產品的向上的全面發展軌跡,設置功能(退出等)就屬于一個超低頻率的觸發事件了。節約了界面的展示成本。

而存在較為直接展示退出賬號的App嗎?


答案肯定是有的~


(qq安全中心-Appstore)


此類應用首先功能比較單一,
就先拿qq安全中心來說,它是屬于一個賬戶保護監管的應用,而為什么不把設置隱藏在更深的頁面呢?
如圖所示就大概看的出來,產品功能較為單一,再去添加一個設置功能二級入口就顯得冗余了,且對于用戶擁有多個賬戶 退出切換功能就比較重要了。


 Appstore也是如此 垂直于App的應用商店,在個人設置上功能較少,也是較為直觀的放在底部。


存在的一些個人認為可調整的app

(印象筆記)



印象筆記的退出登錄其實比較迷了 在個人中心界面放的猶為突出,而底部的現在同步功能我覺得在同類筆記中是較為重要。而這樣本末倒置了,就是一個大的謎了。




--------------------------------------我是分割線------------------------------------




1.2 . 防錯原則(Error prevention)

「比出現錯誤信息提示更好的是更用心的設計防止這類問題發生。在用戶選擇動作發生之前,就要防止用戶容易混淆或者錯誤的選擇」


實例A:銀行類(信用卡)app的重復驗證功能

(增加雙重驗證一步)


拿招商銀行推出的掌上生活App來說,在用戶每次重新打開的同時都需要重新驗證身份(各類平臺存在 Face ID 手勢密碼 登錄密碼等),而你在付款或者交易的過程中,需要再次密碼驗證, 這樣每次都多一步交互動作,其實都是為了更加安全的保障用戶的個人財產,同時也突出了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那為啥QQ 微信每次不這樣呢?(常用設備環境下)

微信qq雖然也有鎖定功能,但考慮用戶使用打開頻率較高,所以只在支付層面上保護驗證密碼。
 

實例B:微信的側滑刪除功能對比淘寶側滑刪除寶貝功能

(增加確認刪除一步)



微信聊天列表的滑動刪除在一次點擊后會繼續顯示“確認刪除”按鈕,其實也是二次保障讓用戶有一個心理預期,效果其實和大部分APP彈窗顯示刪除一樣。


而淘寶收藏列表的商品側滑刪除點擊就立馬刪除,由于沒有提示“確認字樣”,對于很少用該功能的用戶來說,會帶來一種不符合預期的想法。


當然淘寶和微信區分做法認為考慮的是 :

淘寶:讓用戶能夠快速刪除該商品,不需要造成不必要的二次確認,浪費時間。

微信:刪除的是聊天記錄,是不可逆的操作,聊天記錄對用戶價值比較大,而淘寶的商品是可以繼續收藏回來,就比重來看的話,兩個刪除操作其實大有不同。



實例C:優酷等視頻類App 4G網絡下播放提示

(增加提示一步)



在大部分視頻App中,當在無WIFI環境下的4g網絡連接下,播放視頻過程中會顯示當前視頻為流量播放單中,是否繼續使用流量播放下去,這樣一個小提示,避免了用戶因為WiFi斷開導致產生大量流量費用。



--------------------------------------我是分割線------------------------------------




1.3 .易取原則(Recognition rather than recall)

「盡量減少用戶對操作目標的記憶負荷,動作和選項都應該是可見的。用戶不必記住一個頁面到另一個頁面的信息。系統的使用說明應該是可見的或者是容易獲取的。這也說了交互的一部分,比如填完表單,下一步應該生成表單,而不是下一步就是完成。」


實例A:淘寶人生賬單

(增加表單全部展示一步)



在最近新出的淘寶人生賬單中,會展示出自己消費的數據,

并在分享之前再次確認信息的完整度。這里為什么要需要最后展示一步呢?


而 同等邏輯下網易云音樂2018年度報告,

沒在最后展示所有分析數據,我們是否質疑沒做到很優秀呢?


(網易云音樂2018年度報告)


其實不然,首先網易云音樂的報告長度很長,放在最后面會導致長圖分享,沒有單頁面展示效果好,也照顧到了大量數據長圖表單分享的復雜性。


1.并且我們目前大部分年輕人分享某個頁面的時候, 慣用的操作是立馬截圖,

而網易云音樂做到了每個頁面都放置了當前的二維碼 從而做到識別二維碼快速分享,

也能讓用戶快速打開自己的年度報告。


2.心理層面深度分析下:部分數據的內容,其實用戶不太想分享,如果網易云做了最后的長圖分享,其實會讓部分用戶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某些不想讓別人知道的私密歌曲或其他。造成多余的用戶操作(裁切或者隱藏)給部分用戶帶來不便。



淘寶人生賬單案例

展示完表單數據,下一步生成對應表單,讓用戶有意識性的能再次確認內容,從而分享轉發,而不是盲目的完成,造成用戶的上一頁查看產生困擾。


網易云音樂

的做法,由于數據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聰明的以現在的用戶操作行為和心理研究等,每頁嵌入二維碼,做到了更發散思維的方法拓展。



更多一步實例:Youtobe視頻開頭廣告

(增加5秒跳過廣告一步)


youtobe的廣告是業內運營的比較好的例子,他的好在于,在一段30秒的廣告當中,讓用戶可以選擇5秒后跳過此廣告,但為什么要讓用戶不看完廣告就可以跳過呢?這不就讓廣告沒有價值了?


其實不然,youtobe也分析了用戶的等待廣告行為,在投放youtobe的30秒廣告當中,5秒的廣告,會讓用戶會更有耐心看完,因為時間短,用戶愿意等待,而不是用戶去上個洗手間,去冰箱拿個汽水之類的行為,用戶會更加專注于5秒的廣告當中,而廣告投放商們,他們會更加把5秒的視頻內容做的更加突出重點,短短5秒就呈現出該廣告的優勢所在,從而用戶會激發點擊欲望,從而達到商業價值。這里的產品增加跳過廣告一步,其實蘊含的價值,推廣遠比完整30秒的廣告更加優秀。



--------------------------------------我是分割線------------------------------------



總結:


以上的諸多“多一步”,其實是產品思維的多一步分析。

促使我們在設計界面和產品功能架構上,

更加了解各類App設計布局的深層次邏輯思考。


設計優化的不光是視覺,更是產品思維的層層剖析。
在參考的過程中,不要盲目的抄襲模仿布局架構,邊做邊思考。

從而形成自己對產品的理解。

轉自:站酷-tronyoung


藍藍設計m.skdbbs.com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表單設計」知識點

濤濤

如果您想訂閱本博客內容,每天自動發到您的郵箱中, 請點這里

表單是產品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彈框的主要作用是完成信息反饋,那么表單的主要作用就是完成信息錄入。任何一個表單都可以被拆解成三個最基本要素:標簽(標題)、輸入框和按鈕。

標簽是用來告訴用戶這個列表項是什么;輸入框是供用戶完成信息錄入的;按鈕是供用戶完成信息錄入后點擊進入下一個流程的。

標簽

根據標簽所處的位置,可以將其分為左標簽、頂部標簽和行內標簽。

1. 左標簽

左標簽在目前來說是最常見的一種標簽樣式,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無所顧慮地使用它。以手機端為例,手機端的屏幕尺寸(寬度)有限,左標簽會占據屏幕較大的空間,此時右邊的輸入框就可能無法展示完整的信息。

例如,如果用戶輸入的地址過長,就會造成信息的展示不完全,這對用戶體驗來說是致命的。因為用戶在進行下一步操作之前都會對輸入的內容進行審核確認,如果連完整的內容都無法獲知或者獲知的難度較大,則用戶根本不會進行下一步操作,這就造成了操作流程的中斷。所以,我們在使用左標簽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對多行文本的展示。

2. 頂部標簽

頂部標簽是指位于輸入框上方的標簽,這樣輸入框就可以獨占整個頁面,信息可以得到更完全的展示。

與左標簽相比,頂部標簽可以給輸入框的內容騰出足夠的空間。在界面設計中,更多的空間還意味著具有更高的信息層級。同一個表單中會有很多的輸入項,有些輸入項的優先級很高,我們可以考慮使用頂部標簽的樣式來進行凸顯。

但是這種布局方式也有缺點:會占據更多的縱向空間,之前一屏就可以展示的內容,現在用戶需要滑動頁面才可以看完。

3. 行內標簽

行內標簽又可以被看成是輸入提示,其樣式看起來很適合手機端的表單設計,因為它可以極大地節省頁面空間。但是一旦用戶點擊切換到輸入狀態以后,就看不到這些標簽了。如果操作提示字數很多,例如密碼規范,那么用戶記憶會很吃力。我們可以在調起的鍵盤頂部加上提示,減少用戶的記憶成本。

但是,如果表單項目過多,則用戶在填寫的時候很容易串行,可能會出現把家庭住址填到畢業院校一欄中的情況。更嚴重的是,用戶因為無法看到標簽,這類錯誤是無法被檢查出來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在行內標簽前加一個圖標來標識這個列表項,圖標所占據的空間不會太大,而且會提高頁面的美觀性。

當表單項目過多時,我們要對其進行整合分組來提升內容的可讀性。如下圖所示,這里將 15 個字段分成 3 組。同樣的內容,但給用戶的印象卻大不相同。

輸入框

輸入框的作用是供用戶完成信息錄入,這里我們的設計思路是如何提升信息的錄入效率。我見過很多設計師偷懶,把所有的輸入框都做成文本框樣式,用戶必須調起鍵盤一個字一個字地輸入,這種體驗是非常不友好的。如果我們想讓用戶錄入個人信息,其中的生日和城市就應該使用日期和城市組件,而不是讓用戶手動輸入。

即使非要讓用戶手動輸入,我們同樣可以根據不同的場景給用戶提供更友好的體驗。如果要輸入的是數字,那么應該給用戶調起數字鍵盤;如果要輸入文本,那么應該給用戶調起全鍵盤,避免用戶手動切換鍵盤。

即使用戶輸入符號,我們也要考慮如何減少用戶的操作步驟。例如,我們發現當光標位于周星星三個字右邊的時候,點擊「“」鍵,會出現左右雙引號;當光標位于周星星三個字中間的時候,點擊「“」鍵,只會出現左雙引號。這是因為光標在文本右邊,用戶只要輸入「“」,那么就必然需要「”」來結尾,這里直接提供左右雙引號更合適。如果光標是文本中間,無法確定「”」需要在哪里出現,所以只展示「“」。

容錯性設計

在理想狀態下,用戶填寫完表單信息,然后點擊「提交」按鈕,系統顯示提交成功。但是,現實情況卻是用戶在填寫過程中經常會發生錯誤,那么如何將容錯性原則融入表單設計中呢?

首先我們需要給予用戶足夠的操作提示,日期錄入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不同的地區對于日期錄入的格式也不一樣,「02/12/2019」到底是2019年2月12日還是2019年12月2日?如果我們不提示用戶,用戶就不知道應該怎么輸入。

為了避免用戶犯錯和提升用戶的信息錄入效率,我們可以提供自動完成錄入功能,當用戶在文本框里輸入時,系統可以猜測可能的答案,顯示可選列表,避免了用戶手動輸入造成的錯誤。

如果你確定對用戶足夠了解,在用戶進行信息錄入時,可以提供合理的默認值。因為對用戶來說,填寫信息永遠都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設置合理的默認值可以節省用戶的操作時間。

能讓系統完成的任務,就盡量不要讓用戶來操作。用戶會犯錯,而系統不會。表單容錯性設計的另一個方向就是梳理表單中的雞肋項目。

現在很多的購票類 APP 都提供送票上門的功能,這就需要用戶填寫收貨地址。以交通出行類 APP 飛豬、途牛和去哪兒為例,其中,上圖中左側的兩張圖,飛豬和途牛都需要用戶填寫郵政編碼,而在去哪兒中則是選填的。其實根據用戶填寫的地址,我們已經可以獲取到郵政編碼,郵政編碼完全可以自動回顯,不需要用戶手動輸入。

而在小米有品 APP 中就可以根據用戶填寫的地址回顯郵政編碼,這看起來很方便。這只是看起來很方便,我們可以繼續思考一下:如果系統完全可以根據用戶填寫的地址獲取到郵政編碼,那么郵政編碼這一項完全可以不在界面中露出。其實很多產品在用戶填寫收貨地址的時候已經不需要用戶填寫郵政編碼了。

對于容錯性原則,我們還要考慮如何給用戶展示合理的報錯提示。目前來說,我們經??吹降囊粋€報錯提示樣式是對話框。在我看來,對話框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用戶如果要進行修改,就必須要關閉對話框,那么用戶就看不到錯誤信息了。如果錯誤原因和解決方案的字數較多,那么用戶就需要花一定的時間記住這些信息,然后再來修改,這會增加用戶的記憶負擔。如何才能設計好表單的報錯提示呢?表單中的報錯提示可以分為兩種:單行表單報錯提示和多行表單報錯提示。

單行表單中意味著在當前界面中表單只有一行輸入框,其一般用于手機號、銀行卡號、身份證號和金額的錄入。對于此類場景,建議使用輸入框底部的文字報錯提示樣式,并且要對錄入的信息進行實時校驗,不要等到用戶進入下一個界面才告知用戶在上一個界面中手機號輸錯了。

給多行表單進行報錯提示時,除告知傳統的錯誤原因和解決方案外,還應該告知用戶錯誤的位置。因為在一個界面中,有很多的輸入項,用戶在短時間內無法把報錯提示和錯誤項聯系起來,因此,為了提升用戶對于錯誤場景的感知效率,對錯誤項進行標記是非常有必要的。具體的實現方式有改變文字顏色、輸入框背景色和設置提示文案抖動。

以上圖為例,這里通過改變文字顏色或輸入框背景色來標記錯誤位置,用 Toast 告知用戶錯誤原因和解決方法。我們也可以不改變配色,讓該輸入框左右抖動也能起到快速標識的作用。

按鈕

表單中的提交類按鈕按照位置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其中位置 A 是最常見的布局樣式,這樣的布局符合用戶的視覺習慣和操作流程:用戶由上而下完成表單信息的填寫,最后點擊「提交」按鈕進入下一個頁面。但是這種布局有一個問題:如果表單項目過多,則用戶必須滑動頁面才能完成提交操作。

位置 B 跟位置 A 很相似,唯一的區別在于位置 B 是固定在頁面底部的。那么位置 B 跟位置 A 的適用場景有什么不同呢?位置 B 意味著用戶在不用滑到頁面底部的情況下就可以點擊「提交」按鈕,那么在什么樣的場景下用戶不用滑到頁面底部就可以提交呢?

其實在很多表單中,不是所有的信息都需要用戶手動錄入的。以前面提到的郵政編碼為例,只要用戶輸入了地址,系統就能獲取郵政編碼,相關信息是可以直接回顯的,用戶沒有看到此類信息的必要性。所以,對于一些重要性不是很高、不強制用戶看完的表單項目,很適合使用這類底部懸浮按鈕。最常見的就是各種協議頁。

位置 C 出現的原因在于,對于前兩種方案,當調起鍵盤時就會遮住「提交」按鈕,用戶必須先關閉鍵盤才可以點擊「提交」按鈕,多了一步操作。而位置 C 可以完美解決鍵盤遮擋的問題,但是其不符合用戶的視覺習慣和操作流程。而且手機大屏化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用戶在單手握持手機的情況下很難直接點擊到界面右上角的「提交」按鈕,增加了操作難度。

其實位置 C 完全可以被忽視,因為現在很多產品已經支持在調起鍵盤時滑動頁面,所以位置 C 最大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這里還介紹位置 C 的原因是希望讀者知道交互規則是會隨著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改變的,可能在這本書里提到的一些技法過一段時間就會落伍了。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必須具備持續學習的能力。

文章來源:優設

藍藍設計m.skdbbs.com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如何通過體驗設計賦能產品增長—閱讀產品案例分享

濤濤

如果您想訂閱本博客內容,每天自動發到您的郵箱中, 請點這里

如何通過體驗設計賦能產品增長,我這里為大家提供2個方法。

方法1:提高產品的界面轉化和活動效果

AARRR 模型對應著用戶生命周期的 5 個階段,檢驗產品能否有效增長。

案例1: 興趣選擇頁優化

設計助力增長的一個有效途徑: 提高界面的轉化效率。

  • A. 提出問題:
    激活階段用戶流失較高,為什么用戶在這個界面流失?
  • B. 背景說明:
    新用戶在首次打開 App 時需要選擇閱讀興趣,這樣系統能夠根據用戶興趣推薦一批內置書,從而提升書籍的閱讀和付費轉化。早期頁面用戶只需要選擇男頻、女頻分類。后來增加了原創小說和出版書選項。
  • C. 受眾分析:
    基于前期用戶角色畫像分析,進入這一界面的用戶是新用戶,存在一定比例的”小白用戶“。這類用戶對于這類產品熟悉程度不高,對于復雜界面的感知程度較弱。
  • D. 體驗分析:
    1)文案不夠精煉、直接
    2)用戶不清楚如何操作(需要操作三步,中間過程狀態復雜)
    3)與用戶預期不相符(用戶希望看到豐富的書籍,但打開之后看到的是男女的性別選項)
  • E. 設計優化:

    基于體驗問題,進行了多步迭代,最終在權衡用戶場景和結果選擇了最為合適的版本(彈窗形式)。

 

 

1.2 案例:運營活動的設計

設計助力: 設計簡單有效的運營活動,快速提升特定的數據指標。

運營活動設計目標:簡單、有效

  1. 明確活動目標,一切從活動目標出發: 促活、拉新、充值、消費
  2. 第一時間抓住用戶的注意力:
    參與策劃過程,一起腦暴吸引用戶的利益點
    設計中清晰展示活動的利益點
  3. 連貫流暢的行動指引,提高界面行動轉化
    盡可能簡單,讓用戶一看就懂
    小技巧:讓不了解的人(同事)體驗,解決他們在使用中的困惑

 

 

方法2: 為目標用戶提供更多的核心價值

提升價值比提高轉化更難,需要滿足用戶的功能需求、體驗需求、內容需求、關系需求。

2.1 用研和設計敏捷配合

2.2 案例: 閱讀書城改版 (用研內容見下半場分享筆記)

  • A. 改版目標:
    提高書城推薦頁的整體CTR(點擊率)
  • B. 需求分析:
    設計可以直接解決的問題:內容不夠豐富,缺少吸引力;空間利用率低,排版松散
    設計無法直接解決的問題:推薦內容(用戶想看到什么內容、哪些內容該重點推薦或弱化甚至舍棄);推薦形式(用戶更容易接受哪種形式);是否還有優化空間
  • C. 設計優化:
    為了快速解決需求中發現的問題,設計和用研采用了新的合作方式,通過多輪用研設計的迭代,聚焦設計目標,實現改版目標。
    階段一: 分析書城首頁的點擊數據
    > 用研輸出: 點擊熱圖分布,將用戶操作行為數據可視化
    a. 點擊分布熱圖結果:1)各模塊的性價比一目了然;2)位置是影響點擊的首要因素;3)數據集中現象: 超過一半點擊集中在 Tag 區,將近90%點擊集中在前兩屏;
    b. 用戶體驗和商業目標契合度分析:1)Tag、本期最火、免費專區點擊率最高;2)免費入口點擊占 Tag 區的50%以上;
    c. 存在問題挖掘:1)免費內容侵占了其他內容的點擊轉化: 免費內容商業價值低,對于產品不利;2)樓層區域的整體點擊偏低;
    d. 輸出初期設計方案。
    階段二:針對找書場景進行深入訪談
    > 用研輸出:用戶體驗地圖
    a. 梳理用戶找書關鍵流程:有目的找書操作路徑;無目的找書操作路徑;
    b. 存在問題挖掘:分類復雜;在樓層中可找到的書目不多;缺少相關內容推薦;
    c. 輸出優化方案。
    階段三:對發現、分類、搜索的擴展研究
    > 基于前期探索中的設計疑點,通過用研結果進行新的迭代優化。
  • D. 改版效果驗證

小結

通過設計賦能產品增長有兩種方法:

  1. 提高產品的界面轉化和活動效果:
    1)通過設計手段提高界面的轉化效率,平衡當前場景和后續影響 (如:興趣選擇頁優化,提高新用戶激活)。
    2)設計簡單有效的運營活動:明確活動目標、快速吸引用戶注意力、流暢的行為轉化。
  2. 為目標用戶提供更多的核心價值:
    1)提高價值比提高轉化更難,需要滿足用戶的功能需求、體驗需求、內容需求、關系需求。
    2)最大的難點在于精準找到用戶需求,這時候用研的同學介入就會帶來很大的幫助,通過用研和設計的敏捷合作地實現設計目標。藍藍設計m.skdbbs.com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用 PST 框架,幫你系統掌握產品的信息引導設計方法

濤濤

如果您想訂閱本博客內容,每天自動發到您的郵箱中, 請點這里

不知大家有沒有和我一樣的疑惑:日常產品的信息引導到底該如何設計?

可能有人第一時間會想到浮層、動效、彈窗等等,但這些都只是表層樣式而已。背后的引導機制該怎么入手?有沒有一個系統性的了解?需要注意些什么?

所以,今天就想聊聊這方面的看法,下面是我對信息引導的理解所提煉、搭建的一個「PST」框架:Performance-表現、Strategy-策略、Target-目標。

目標層:信息不會平白無故去引導用戶,都是為了某個確定的目標而展示的。如在首頁彈窗展示是為了進行新手教育,以達到讓用戶使用新功能,進入新頁面等運營指標或增長指標。

策略層:目標確定了,需要確定可做信息引導的各種場景和機制。如設置某時間進行信息推送,用戶網絡不行的情況下怎么解決?

表現層:不同的場景中有各種表現形式,如下拉菜單、彈窗、浮層、視頻等等。

這 3 層環環相扣,互相影響。因為每個產品的目標各不相同,所以這篇就先對信息引導的「策略層」進行分析,下篇再講下引導的形式和適用場景。

信息引導的類型

可能每個人會有自己的分法和定義,我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概括一下信息引導的基本類型。

1. 新功能引導

向用戶展示產品的新功能/頁面,對產品的新功能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多用于用戶首次進入/使用功能的引導,如:各種新手遮罩引導、產品介紹。

2. 指標引導

以提高產品的業務目標/增長目標為導向,按照一定的規律引導用戶使用某功能,如:產品的信息 push 和廣告。

3. 結果引導

在用戶已結束的操作行為、結果頁面上,引導商戶使用相似功能或內容模塊,促進產品的連續消費。

比如:淘寶在訂單支付成功后,都會進行店鋪、紅包、優惠券、相關寶貝的推薦,保證消費者還處于「購物鏈」上。

4. 異常引導

針對用戶可能會犯錯的行為進行提示、警告,是一種前置的容錯機制。如支付寶,用戶在向「異常好友」轉賬時,以輪播的方式進行信息提示,避免用戶轉錯賬。

信息引導從哪方面切入

拋去業務目標和引導樣式的局限,信息的引導可以從幾個方面切入和思考:產品架構、用戶行為、時間、階段/過程。

1. 利用「產品架構」做引導

像很多同學做信息引導時,一上來就想著浮層、彈窗、動效等各種表現形式,而忽視了最簡單、最底層的引導方式:利用產品的架構布局去引導。

這種方式是通過架構布局,來體現內容間的差別與關系,突顯出核心內容模塊,強調的是「視覺重量」,如:各模塊間的面積大小、色彩強弱。像淘寶首頁有各種功能入口,通過架構上的布局來進行功能分類和引導。

如何利用架構布局進行信息引導呢?

2 個點可以參考:重組和單拎。

重組:將同一層級、相關聯的信息組成一個內容模塊,從而使信息更聚焦、減少視覺干擾。

如騰訊動漫的個人中心頁面,在老版本中頭部信息較為分散、無關聯,信息的引導性很差。而在新版本中,則通過「重組」把信息關聯在一起,頁面更聚焦清晰、引導性更強。

單拎:一種與「重組」相反的引導思路,將信息分解成各個獨立的模塊進行展示,讓信息得到更多的展示。

很多「入口化」的功能,都適用該思路進行信息引導,如:手機淘寶的個人中心,有些功能原本可以和其他模塊一樣做成入口化的,但出于產品目標、用戶訴求等維度的考慮,將部分內容「單拎」出來進行展示效果更好。

2. 利用「時間」做引導

按時間維度去發散的話,則可以分成「用戶行為時間」和「網絡實時時間」引導。

用戶行為時間

根據用戶操作的行為時間進行信息引導。如愛奇藝,用戶在觀看了 30 分鐘視頻后,會彈出積分領取提示。

這種引導需要注意的是:產品的時間機制。

如愛奇藝的「觀看滿30分鐘」:是觀看單個視頻時長,還是一天里的總視頻時長積累?離線觀看視頻(有流量聯網)時是否也計入時長等等?這些機制都需要在前期,根據產品的平臺特性、業務目標、用戶習慣等維度去設置好。

網絡實時時間

根據當前網絡時間進行引導。如百度地圖,會在 17 點快接近高峰期時,向用戶彈出路況提示。

這類場景的引導,更注重于:產品的推送機制。

如設置了某個時間點推送內容,若用戶沒網絡或者網絡較差時,是晚點再推送,還是推送提前預設置好的「靜態」內容?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點。

3. 分「階段/過程」做引導

根據特定的維度,將信息/功能分解成 N 個獨立且關聯的階段。分階段的維度可以是時間、日期、金錢、物品等等。

很多運營活動就會把獎勵分成不同的階段進行發放,如圖:

這種引導方式的優勢是:可以將全部的信息分解到各個階段中去,頁面的拓展性強,用戶理解和操作成本低。劣勢在于:周期較長,用戶缺乏足夠的動力。

因此,很多產品都會把最大獎勵、最好的結果放在最后階段,加上利用消費者的「目標趨近效應」──人們在距離目標越近時,越有動力去完成它,一步步地引導用戶消費。

4. 根據「用戶行為」做引導

根據用戶的當前操作進行引導,如觀看視頻時,點擊屏幕會暫停播放且會彈出廣告信息;長按內容列表時,會出現多選、排序、刪除等操作。

而根據「用戶行為」做引導,需要注意 2 點:引導的返回策略和落地方式。

返回策略

結合用戶場景與產品特性,看信息引導后是否需要制定返回策略,相當于一種「逆向引導」。而返回的策略不僅體現在「機制」上,還可以體現在「視覺樣式」上。

機制:如愛奇藝在觀看視頻時最小化產品、跳轉到新的頁面后,返回觀看視頻時會自動后退幾秒進度,以保證用戶的觀看記憶不會出錯。

樣式:如淘寶在支付訂單后,會有兩種返回形式。一是左上角的「返回」icon,返回到購物車頁面;二是中間比較明顯的「返回首頁」按鈕,返回至淘寶首頁。

而對于產品來說,「返回首頁」的優先級顯然更高一點:既可以讓用戶形成消費閉環,又能瀏覽、搜索更多的商品,提升產品的 UV、PV、復購率等業務和增長指標。所以,才會把「返回首頁」按鈕的樣式,做得比「返回」icon 重一些。

引導的落地方式

引導的落地方式就是信息引導后,用戶跳轉到哪里?一種是跳轉至新的頁面進行落地,頁面空間大、可控性強;另一種是停留在當前頁面展示,減少用戶的操作成本。

如優酷在觀看視頻時,可以在當前頁面進行獎品的引導和獲取。

至于最終采用哪種落地方式,則根據產品目標、用戶場景、頁面形態等特征去抉擇。

總結

以上就是個人對信息引導「策略層」的一些心得和看法。

藍藍設計m.skdbbs.com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中后臺界面設計流程剖析

鶴鶴



如果您想訂閱本博客內容,每天自動發到您的郵箱中, 請點這里

中后臺很難設計嗎?需求PRD看不懂?或許看完這篇文章后,會有新的體會



拿到PRD的瞬間,你在想什么?

設計一個產品的前提是要先了解這個產品想要解決的是用戶什么痛點,核心功能是什么,價值點在哪里等等。


整體需求概覽,產品畫布

先整體瀏覽下需求,對需求有個整體的認知,知道大概的框架,功能點是什么



思維導圖,梳理需求


用白紙或XMIND將功能點梳理出來,最好是按照用一級菜單/二級菜單/三級菜單的模式,把整體的流程,頁面的邏輯都整理出來


這是一個消化過程,從PRD一堆文字,消化成,自己可以理解圖畫


這一步當中,要把邏輯理順,不懂的就問,千萬不要用猜的,猜一猜,無限可能啊。一不小心,就給自己挖坑了。


如果產品是涉及到流程的,那就要把整個流程畫出來。比如要設計審批系統的中后臺。



如果PM已經事先畫好流程圖,可以自己先過一遍,然后用自己的理解再畫一遍,然后對照看理解上有沒有偏差,這樣可以對整個流程流轉有更深的理解


草圖先行,原型跟上

前面兩步完成后,可以說對產品的理解已經沒有問題了。現在要把頁面串起來,所以我建議先畫草稿,不用很細致,要大致規劃板塊



注意一點,不需要所有頁面,都需要畫草圖,這樣時間上太長,把主要頁面和流程的草圖畫出來,把前兩步的理解用頁面表現出來,驗證流程上是不是有漏洞。很多時候可能整體流程看起來是閉環的,等到畫頁面的時候,會發現有漏洞的地方


關于原型的問題,如果是比較大的項目,建議還是先畫原型,因為前期原型交互上修改的次數會比較多,那么設計師可以專注在整體頁面流程上的把控,而不把時間放在顏色,icon,插畫等視覺上的修飾。一個大項目前期的討論,評審,修改個5-10次都挺正常的。


每次修改最好都更新下版本號,并在原型里面加個【更新記錄】的頁面,記錄這次更新哪些內容,如果是大的更新,或者是功能的改變,最好寫上原因,方便后期可查,因為時間久了,往后翻,真的會忘記。比起相信自己的記憶,還是爛筆頭吧。我也碰到幾次這樣的坑,某次開會,去掉了某個功能,當時覺得不需要。后期又有人提這個需求,追溯到底是誰說不要的,結果怎么也想不起來。所以要做到記錄可查。


如果產品前期有做競品分析,建議把競品分析的內容也寫在原型里面。同時也把產品目標,用戶痛點這些都可以寫上去,這樣讓整個原型,可以更加完整,也更有份量。后期如果遇到類似的產品要設計,就可以去回顧下之前做產品的記錄,考查的方向。


做原型時,可以對一些要點,進行補充,比如以下幾點:


1. 新建頁面,新建完成后,是跳轉到哪個頁面,這個需要說明,不然開發就只能用猜。

比如新建產品完成后,是到產品列表,還是到產品詳情頁,因為前期沒有說明,開發就讓頁面跳轉到產品列表,但是事實上,是要跳到產品詳情。因為到詳情頁面,可以引導用戶進行下一步操作。如果到列表頁面,其實操作就被中斷了,除非產品的需求是,不斷建產品,但這種情況比較少


2. 有涉及到狀態的列表

要在原型旁邊補充說明并列出,所有狀態。如果狀態還會對應不同的操作,則需要把對應關系都列出來。同時界面中的列表,也需要把狀態和操作對應,不要隨意填寫,以致于開發看漏或者看錯了,要保持一致,減少錯誤發生。


或許你會認為開發在細分的時候,也會講清楚狀態的分類,各自的邏輯關系。但是,建議設計師多做一步,可以幫助設計師更了解產品,還有些特殊狀態。而且自己碰到比較多情況是,前端也不清楚邏輯,結果在狀態與操作的對應關系上來來回回一直在修改。個人的習慣是,如果設計稿可以呈現的邏輯,那就認真的畫出來,減少后期開發的錯誤和來回溝通的時間。


3. 列表的排列順序

按什么順序排序,這也是個關鍵問題,按創建時間、更新時間,產品序號,優先級等等,不同的需求會不一樣,所以不要去假設開發都知道


4. 表單校驗

前端校驗,還是后臺校驗?基本上現在都是前端校驗,馬上給用戶反饋,而不是在用戶填完一堆的表單后,告訴用戶,哪里出錯了。后臺校驗屬于偏重的交互,容易給用戶產生心理負擔。


校驗問題,還會涉及到報錯文案。這個建議做個文檔給開發,特別是剛合作的開發,也不了解對方的習慣,這樣減少后期更改文案的時間。也可以做個報錯規范,這樣后期的報錯就根據規范來就可以,不需要每次都來提醒。


5. 輸入框提示文案

之前有人提到這個提示文案是非必要的,因為前面已經有說明,當前輸入框是要填什么內容


加入提示語后,會讓表單更豐富。而看右邊的表單,空得讓人有點慌...

特殊的字段,會需要特別的文案;比如版本號,業務方希望用戶可以遵循某種規則去新建,則可以提示:請輸入版本號,例:1.0.0;


視覺稿

原型評審沒有問題后,就可以進行視覺的設計了。視覺稿上面,也同樣需要一些交互的說明,雖然前期原型上已經有標注。但是對于開發來說,他要看著設計稿,又打開原型對著看,其實也是件挺討厭的事。而且有些交互,是需要界面。比如下拉菜單樣式、搜索框(涉及模糊查詢)、進度條(失敗和完成)等等。

藍藍設計m.skdbbs.com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在商業環境中的UX體驗衡量指標

濤濤

如果您想訂閱本博客內容,每天自動發到您的郵箱中, 請點這里

好的衡量指標帶你上天堂,不好的衡量指標帶你睡…

嗨,本周Nathan 與大家分享下一些在UX 工作中,常會聽到的一些衡量指標專有名詞,有些或許是你常常聽到但不太確定的,有些則可能是你所在的領域或項目比較少討論的。

雖然在大多數的公司中,與中小型的設計團隊,采用快速定性的研究,可能是比較符合CP 值的方式。但當產品、用戶甚至團隊具有一定規模時,關于量化指標的重要性,在2019 年的今天想必已經不需要再重復敘述。

不太一樣或是常被誤會的是,對于設計師來說,多數在工作中使用的量化衡量指標,其實大多是圍繞設計工作的顯性部分,也就是可用性(Usability) 上,而可用性工作其實只是UX Design 的一環。

但, UX 畢竟是由商業環境中反推學術的一門職位。

如果僅僅只是將量化指標用在UX Designer 的工作上,反而是自己自廢武功。不要忘記小至前端展現,大至商業策略,都可以是UX Design 的范圍。

Five Levels of UXs ConversionXL

因此如何學習使用一些既帶有商業特性,又能體現用戶體驗的指標,是每個UX 工作者,多少都要知道的。

We are not design the UX,but we can design for UX

另外,本篇主要在分享一些使用體驗橫標指標上的一些迷思,與介紹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指標,至于如何透過這些指標幫助UX Designer 在工作中提升重要性,來自證UX 工作能帶來的價值部分,可以看一下Nathan 以前寫過的一篇古早文。

 

1、關于數據指標與衡量的常見迷思

01 數據指標的使用,不符合GSM 原則

當有一定的用戶后,結合常見的數據分析工具或內部團隊自建的數據埋點,網站和應用馬上就能出現許多可供分析的數據,似乎只要有這些數據,令人驚喜的洞察就會自動浮出水面。

GSM(Goal-Signal-Metrics)是Google 提出的目標導向衡量模型,用來拆解用戶使用產品時的設計目標-行為信號-衡量指標的一種模式。

Google GSM Framework, Goal-Signal-Metrics

在商業場景中,所有的數據衡量必定帶有明確的目標,比如:透過觀察寬口轉化和窄口轉化,分析廣告投放效益以及GMV 成本。甚至,如果僅基于這些觀察數據進行動作性的優化,沒有配合中長期的決策時,變化僅會流于短期效益。

02 顯而易見的數據指標,不代表就是有幫助的

一個數據指標容易監測與計算,并不意味著它對你的產品來說就是重要的。透過現在大部分的分析工具,可以很容易就監測跟蹤成百上千的各種指標,而且分析的工具也層出不窮。新產品團隊往往因為能獲取大量的數據,然后就期望洞察自動出現,但往往不遂人意。

例如,網頁或App 的PV 數據很容易收集,但如果你的網頁或產品是屬于內容消費類型的,它就無法呈現用戶是否在你的網站消費內容(有效時長更具代表性)。高的PV 或許是由市場廣告轉化過來的用戶,但對內容消費類的產品目標,肯定不是確定每個用戶到底瀏覽了多少頁面,PV 可能是衡量廣告效果的重要度量,但它并不是監測用戶參與度的良好方式。

如果你不確定你正在用的數據指標,是否有正向幫助的話??梢詤⒖糀ARRR 的轉化模型,來幫助自己梳理清楚核心的轉化鏈路。

03 單一的數據指標,對于效果衡量可能是模糊的

如上面所說相較于PV、UV、DAU,用戶在網站或應用中的有效停留時長,可能更適合用來衡量用戶在產品中的參與度。

但停留時間越長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在電商產品類的轉化過程中,如果在關鍵的轉化節點用戶停留較久,可能意味著用戶因困惑、分心或挫敗而花費了大量時間。即便同時監測網站或應用的停留時長和轉化率,你可能仍然不清楚為什么用戶參與度如此高,對于最后的成交卻沒有太大幫助。

這時就需要透過配合更細致的數據指標組合,慢慢的定位用戶在操作步驟中的關鍵問題,并嘗試透過A/B Testing 來解決。

04 正確的衡量指標,要依產品、企業本身而制定

大家常用的數據指標,并不一定適合自己當前產品階段或企業目標。

正常而言企業的主力產品,正是代表著企業主要的商業營利模式,因此在發布產品后要監測的各種衡量指標,通常在產品準備進入市場前,都已依照商業模式進行拆分。但在產品的冷啟動時期,這些依商業模式拆分的指標,很多時候無法反映出,企業的產品是否正在往好的方向成長。

比如Saas服務類型的產品,通常都會使用凈收入留存NDRR (Net Dollar Retention Rate)作為主要的商業模式指標,但在前期用戶量少時,搭配NPS或PSAT等類型的指標,才能夠好的回歸到Saas產品的服務體驗本質。了解企業目前提供的服務,對用戶來說是否是正向的,并且能持續增長。

05 大多時候,衡量指標并不會純粹與設計相關

在產品開發迭代中發布新功能后,數據可能會開始上升。產品團隊可能認為這是新功能的發布造成的,但銷售部分卻可能會將它與一項新的促銷活動聯系起來,而UX 團隊則可能認為這與他們的新設計相關。

這種場景在產品的數據到達一定規模時十分常見。真實情況是只能透過控制一些固定因子,來做更細部的A/B Testing 拆分。但大多時候產品的迭代時間與開發資源,很難真正做到能明確確認是因為什么原因。

因此結合前面所說的,各團隊在主要的數據指標中,配合其他輔助指標,甚至提取更與團隊緊密相關的個別指標,來了解在產品的迭代過程中,各自團隊做的決策是否是正向的。

用戶體驗指標,跟易用性和商業指標目的不同

下面就會介紹幾種工作中常用的,與體驗相關的衡量指標,部分指標在訂定的一開始,本身即包涵了商業與體驗維度。

 

2、工作中可能用到的幾種體驗衡量指標

大部分的體驗衡量指標,都會基于三個主要價值觀,結合其他用戶態度類型作為衡量基準。

  1. 可用性
  2. 參與度
  3. 轉化率+ User Attitude

下面介紹幾種,在工作中可能常用到的通用型,與不同業務場景型的體驗衡量指標。

2.1 通用型

01 傳統網站服務使用的PULSE

PULSE 是基于商業和技術的衡量模型,被很多組織和公司廣泛應用于跟蹤產品的整體表現。包含:

  • Page view 頁面瀏覽量
  • Uptime 響應時間
  • Latency 延遲
  • Seven days active user 7天活躍用戶數
  • Earning 收益

但不難看出PULSE 指標僅覆蓋了UX 設計中最最基礎的可用性部分,和衡量用戶體驗的直接關系不大,難以評估設計工作到來的影響,畢竟這個指標創建之初是用來衡量產品的技術與商業效果。

因此為了彌補PULSE 指標中存在的問題,Google 提出了HEART 指標模型。HEART 是“以用戶為中心度量的指標體系,以及把產品目標與創建指標體系相互關聯的過程”

02 以使用者為中心的HEART

HEART其實也是業界使用的老黃歷了,尤其常用GA ( Google Analytics ) / Adobe Omniture的人一定都對他不陌生。

早期產品開發上線的階段,大多是訂定業務KPI 作為衡量項目產出的價值,但在用戶體驗的部份,卻很難有可視化以可及量化的衡量指標。因此Google 嘗試把產品目標以及體驗指標相互結合,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HEART 度量體系。

Google Heart 體驗衡量指標模型

 

2.2 Saas 服務型

01 NPS( Net Promoter Score凈推薦值)

凈推薦值最早是由貝恩咨詢的創始人Fred Reichheld 在2003 提出,通過測量用戶的推薦意愿,從而了解用戶之于產品或服務的忠誠態度。

NPS 算是近幾年用戶體驗領域上的當紅指標(甚至業內還有所謂的NPS 教派XD),基本上互聯網類產品都可以使用。其基本核心理念是,一個企業的用戶可被劃分為三類:推薦者、中立者和批評者。

  1. 推薦者是投入且重復使用產品的用戶,他們會熱情地向其他人推薦你的產品或服務。
  2. 被動者是對產品滿意,但缺乏熱情和忠誠度的用戶,他們很容易轉而投向使用競爭者的產品或服務。
  3. 批評者是那些明顯對企業的產品或服務不滿意的那部分用戶

相較于其他的指標,NPS 詢問的是意愿而不是情感,對用戶來說更容易回答,且直接反應了客戶對企業的忠誠度和購買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企業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趨勢和持續盈利能力。

02 CES( Customer Effort Score用戶費力度)

CES 指的是你的產品或服務,會需要用戶花費多少力氣才能滿足自身需求。

根據Oracle 的一項研究,82%的人把他們的購買經歷描述為“花費太多的努力”,CES背后的理論就是,應該想辦法減少客戶為了解決問題而付出的努力。CES可以幫助你找出可優化的方向,更容易理解在哪里進行改善,較低的費力度也與客戶留存直接相關,從而增加客戶的生命周期價值。

一般情況下,大多會先利用CSAT、PSAT這類的指標來衡量客戶對產品或服務的體驗反饋,當這套標準的價值到達臨界點時,就應該嘗試CES作為滿意度指標的擴充,更充分的評估Saas產品的用戶體驗情況。

03 FCR( First contact resolution一次性解決率)

作為Saas類服務型產品,在獲取新客或幫助舊客時,大多是通過客戶服務,在許多的互聯網公司Customer Service團隊也是重點投入資源的。而「FCR一次解決率」即是用來衡量這類客戶服務的指標。

FCR 是指客戶的服務需求在第一次客戶服務中完全解決的占比率。

測量一次性解決率是相當簡單的。通過單次交互(電子郵件響應,電話,聊天會話等)解決你收到的客戶請求數量,并除以同一時期收到的請求總數。

一次性解決率不僅對Saas 產品的客戶至為重要,也能體現客戶服務的績效和表現,甚至深入到每個員工的層面上。

 

2.3 系統性評估型

01 SUS( System Usability Scale系統可用性量表)、QUIS(Questionnaire for User Interface Satisfaction用戶交互滿意度)

SUS 應該也算是用來評估單個用戶使用某個產品的可用性時,最常見的指標了。SUS 是一種用來量化定性數據的方法,并不僅僅依靠數據統計,需要結合用戶具體參與來進行調研,通常作為可用性測試的組成部分。

SUS 通常用來作為改版效果的整體評估,在使用時可以對題目的主詞產品進行替換,這些替換對最后的測量結果都沒有影響。

而QUIS 則可以說是SUS 的進階版,會更注重具體頁面或操作節點的易用性,通常作為SUS 的延伸使用。比較簡單的QUIS 版本包括27 個問題,分為5個類別:

Overall Reaction 總體反應、Screen 屏幕、Terminology/System Information 術語/系統信息、Learning 學習、System Capability 系統能力

02 CSAT( Customer Satisfaction客戶滿意度)、PSAT( Purchase Satisfaction購買滿意度)

客戶滿意度也算是經典的衡量指標之一了,隨著商業競爭的激烈,各類型的產品與企業都對客戶滿意度更加重視,很多時候你所熟悉的電話滿意調研、電子郵件調研,甚至直接在消費后的星級評分,其實都是關于這類問題的問券。

PSAT 則是在CSAT 的基礎上,針對消費類型產品進行細化,強調售后使用體驗的部分。這類問卷的好處是簡單且擴展性強,可大至系統小至任務。

但缺點就是用戶容易在中等范圍內回答問題,無法給企業帶來真實的反饋。而且,即使在客戶滿意度很高的情況下,依然有可能遭遇留存流失問題。

因為滿意度并不直接與客戶忠誠度相關聯。

其他相關的系統性可用型指標當然還有許多,不過在工作流程中一般來說都較少會使用到,主要還是更具專業性的用研User Researcher 角色較常使用,包含:

  • SUMI(Software Usability Measurement Inventory 軟件可用性測試)
  • CSUQ(Computer System questionnaire 計算機系統可用性測試
  • USE (Usefulness, Satisfaction, and Ease of Use 有用性、滿意度、易用性)

 

2.4 電商產品型

01 PSM(Price Sensitivity Measurement 價格敏感度測試)

PSM 衡量目標用戶對不同價格的滿意及接受程度,了解其認為合適的產品價格,從而得到產品價格的可接受范圍。

PSM 考慮了消費者的主觀意愿,又兼顧了企業追求最大利益的需求。但測試過程主要基于目標對象的自然反應,沒有涉及到任何競爭產品的信息。所以在橫向拉通上顯得較為薄弱。

也正因為缺少對于競爭產品的分析,所以PSM 目前主要集中在自成體系的產品鏈路中,用來配合Saas 服務或虛擬產品的定價,在實體產品中已經較少被使用。

02 DSR(店鋪質量評分)

DSR 算是電子商務類產品中的特殊指標,初期是在在阿里巴巴的電商生態中大規模使用,目前也慢慢變成電商場景的通用指標。

DSR 是指買家在電商平臺上購物成功后,針對本次購物給出的評價分數。買家可以評分的項目包括「描述相符、服務態度、發貨速度、物流速度」4 項。

DSR 評分計算方法:每項店鋪評分取連續6個月內買家給與該項評分的總和/連續6個月內買家給與該項評分的次數,統計最近180天

DSR 評分直接影響賣家在電商平臺中,商品搜索曝光權重的高低,從而影響商品與店鋪的排名。因此對于平臺類的UX Design Team 來說,建立類似DSR 的曝光評分機制,也是間接影響服務提供商的產品體驗,進而提升整體平臺中的用戶體驗質量。

03 ZMOT(Zero Moment Of Truth第零關鍵時刻)、FMOT(First Moment Of Truth第一關鍵時刻)、SMOT(Second Moment Of Truth第二關鍵時刻)

FMOT & SMOT 是目前新零售場景常會提到的指標模型,但其實在傳統的零售行業早就是一個通用的衡量指標,FMOT 指的是消費者在接觸到對應商品貨價的關鍵3~7 秒,所有的商品售價、包裝、擺設都是在這關鍵3~7 影響消費者拿取商品甚至購買的關鍵因素。

而SMOT 則是指這類實體產品,在消費者購買回家后的首次體驗,是否符合這個商品的廣告語,對于一個品牌來說,即是是否成功地履行了它的承諾還是令人感到失望,這也是消費者是否會成為一個品牌的粉絲,甚至在線上或線下渠道分享的關鍵(是否很像NPS 的精神?)。

延伸出的ZMOT,即是線上線下結合的新零售關鍵指標,讓消費者在「尚未接觸」到特定商品前,就透過線上向消費者進行行銷,當消費者主動進行相似活動、搜索時,就能接收到產品的正面訊息來影響消費意向。

本質核心也就是

當廣告出現在用戶需要的時刻,就變成了服務

ZMOT & FMOT & SMOT

 

2.5 主觀評估型

用戶體驗的主觀評估,大多是偏觀察式的方法,也是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用定性調研法,比如眼動儀、觀察法、品牌問卷… etc.。

當然如果要盡可能嘗試量化這類User Attitude 主觀評估數據時,前提都是把用戶體驗理解成兩種維度,一種維度是實用性(Pragmatic)偏向常說的可用性,另一種是享樂性(Hedonic)也就是常說的舒適性,享樂性維度還會被拆分成了幾種屬性,例如Stimulation和Identification。

01 UEQ(User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用戶體驗調查表)

UEQ 是SAP 開發的一套定量分析用戶體驗的工具。用戶在問卷上表達出他們在使用產品和服務中的感受,印象和態度,然后生成一個包含用戶體驗數個方面的量化表。包括傳統的易用性方面的指標:

  • Efficiency
  • Perspicuity 易懂
  • Dependability 可信任

也包括三個體驗方便的指標:

  • Attractiveness 吸引度
  • Stimulation 激勵性
  • Novelty 新鮮度

02 HQ(Hedonic Quality享受性質量)、PQ(Pragmatic Quality實用性質量)& AttrakDiff

HQ 主要是用來消費型產品的情感衡量指標,較常使用消費者對于消費類型產品的評價。而PQ 則主要是在易用性層面上加入主觀因素的評分,如果要針對性地對HQ & PQ 進行系統性評分,AttrakDiff 則是一個較常使用的工具。

AttrakDiff 包含了28 項題目,每一項都是一個7 分制量表,分和最高分代表一對具有評價性質的反義詞,用戶需要根據使用產品過程中的某一方面的體驗從低到高進行評分,比如“混亂的— — 清晰的”,分數越高,表明產品的某一方面設計得越清晰。

 

3、寫在最后

在產品或業務中導入體驗數據衡量指標,不是新入行的設計師想像的這么簡單。真正的實務過程絕不是將文章中的指標,直接導入自己對接的產品中,每一個數據指標都有其目的,且不同的人即便看到的數據相同,也都會有自己的解讀方式。

過于依賴指標,如果不隨時依據市場動態與公司策略進行調整,不僅容易因為短期的良好數據忽視了中長期的產品成長,也會慢慢的喪失設計師的感性創意能力。

所以,清楚的認知到哪個指標可以幫助我進行什么樣的設計策略。才是真正的使用方式。千萬別讓設計師變成動作導向的工作職位,

Value-Driven 價值導向的工作模式,才是設計師的生存法則

藍藍設計m.skdbbs.com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產品設計師要了解的數據指標

濤濤

如果您想訂閱本博客內容,每天自動發到您的郵箱中, 請點這里

很多設計師和產品經理在剛入門時,都會對一些數據指標很模糊(這些花花綠綠的是啥玩意兒)。尤其是與產品團隊和運營扯需求、與開發談指標、談實現等場景,數據指標就更為常見。假如我們對指標不了解、沒有概念,則會被多方質疑你的專業能力,同時你也無法提升“數據驅動業務、數據驅動產品、數據驅動設計”的核心能力。


關注數據指標,不僅僅是產品經理或運營的“專利”,作為交互和UI設計師也需要掌握這方面的技能,來幫助我們產出更貼近用戶行為的設計。同時,監測產品數據也有2個重要作用:一是可以監控產品迭代中的問題點和設計點、運營和市場活動的收入水平等,看看他們目前處于什么狀態,也可以為后續產品迭代的方向提供參考幫助。二是通過對數據的挖掘和分析,可以發現新的商業機會和產品爆發點,也就是近兩年咱們經常聽到的數據增長、用戶增長、增長設計概念。


因此,作為一名設計師或產品經理必須要了解與業務相關的核心數據指標。由于所在領域不同、業務不同,因此團隊所關注的數據側重點也不同。今天就從“網頁基礎指標、用戶數據指標、如何獲取數據指標、產品設計的生命周期”來梳理我們產品設計者常見的指標維度。

Image title



一、什么是數據指標?


它是對當前業務有參考價值的統計數據,是通過對于業務需求的進一步抽象,并進行數據埋點后,加工出來的一套計算規則,并通過有效的方法論和數據可視化呈現,最終能夠解釋業務變化和用戶行為。當然,不是所有的數據指標都叫指標,只有對當前業務有參考價值的指標才可稱作指標,同時要具備:可統計、可分析、可監測的特點。



二、網頁基礎指標


先了解下流量的概念:分為站外流量來源站內流量路徑。以下就拿電商產品舉例:

站外流量:通過其他平臺或外界媒體進入到你的店鋪就是站外流量。又分為免費和付費,免費有自然流量和搜索流量(比如在百度搜你店鋪的名稱并點擊進入,這就是從免費的外界平臺進入),而付費則主要是一些廣告投放的流量(比如將你的店鋪鏈接付費植入到某公眾號,讓他幫你推廣,既從他公眾號進入店鋪的流量)。


站內流量:通過平臺內的推薦入口或者搜索路徑等方式,進入到你的店鋪就是站內流)。主要指用戶在網站內的行為路徑。



PV(頁面瀏覽量)


用戶每1次對網站中的每個網頁訪問(成功訪問/進入)均被記錄1次。用戶對同一頁面的多次訪問,訪問量累計。在一定統計周期內用戶每次刷新網頁1次也被計算1次。

理論上PV與來訪者數量成正比,但是它不能精準決定頁面的真實訪問數,比如同一個IP地址通過不斷的刷新頁面,也可以制造出非常高的PV。



UV(獨立訪客人數)


訪問網站的一臺電腦客戶端為一個訪客。00:00~24:00內相同的客戶端只被計算一次。

使用獨立用戶作為統計量,可以更加精準的了解一個時間段內,實際上有多少個訪問者來到了相應的頁面。



VV(用戶訪問次數)


當用戶完成瀏覽并退出所有頁面就算完成了一次訪問,再次打開瀏覽時,VV數+1。VV同時也是視頻播放次數(Video View)的簡稱。



PV、UV、VV有啥區別?


比如你上午打開了UI中國,訪問了兩個作品頁面并關閉網頁。下午又打開了UI中國,訪問了五個作品頁面。則當日統計結果為:PV=5、UV=1、VV=2

Image title



跳出率


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表示用戶來到網站后,且沒有進行操作就直接離開的比例,代表著陸頁面(訪客進入網站的第一個頁面)是否對用戶有吸引力,常用的計算方式是落地頁面的訪問量除以總訪問量。


比如,在一個統計時間內,網站有1000個不同用戶從某個鏈接進入,其中有50人沒有二次瀏覽行為,是直接退出網站的,那么這個鏈接的網站跳出率為:50/1000=5%。然而有些退出的行為不能作為退出考慮,比如頁面上刻意添加的導出鏈接,如合作伙伴的網站等,還有聯系我們,付款頁面等,都不算是負面的跳出,所以要根據不同情況統計有效的數據才能得出可靠的跳出率。


統計一個網站的跳出率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幫助產品提高用戶粘性。跳出率高,說明用戶體驗做得不好,用戶進去就跳出去了,著陸頁沒有滿足用戶的期望與需求,或是人群定位不精準。相反如果跳出率較低,說明用戶體驗做的很好,最起碼用戶能在第一時間獲取自己需要的內容,并且可能還會二次光顧。



退出率

針對網站內某一個特定的頁面而言,退出率是衡量從這個頁面退出網站的比例,通過一個頁面的退出次數除以訪問次數。


退出率反映了網站對用戶的吸引力,如果退出百分比很高,說明用戶僅瀏覽了少量的頁面便離開了,因此需要改善網站的內容來吸引用戶,解決用戶的內容訴求。



跳出率與退出率又有啥區別?


跳出率是指用戶進入網站起,沒進行什么跳轉操作,又從這個頁面退出或關閉的比例。退出率則是無論用戶從哪個頁面進入網站,最終從這個頁面退出的比例。


跳出率適用于訪問的著陸頁 (即用戶成功訪問的第一個頁面),而退出率則適用于任何訪問成功并退出的頁面,既用戶在網站上訪問的最后一個頁面 。退出率通常針對局部的頁面來統計,比如支付流程退出率高,那就要針對現狀對流程做優化。但站在網站總體的角度統計退出率沒啥意義,因為有訪問網站,就必然有離開網站。而跳出率則可以適用于著陸頁面,也可適用于網站整體。



平均訪問時長

指在特定統計時間段內,瀏覽網站的一個頁面或整個網站時,用戶所停留的總時間除以該頁面或整個網站的訪問次數的比例。


如用戶在網站特定時間內總停留時間為1000秒,在這段時間內,總的訪問次數是100次,那么這個頁面或網站的平均訪問時長就是1000秒/100=10秒。


該數據是分析用戶粘性的重要指標之一,也可以側面反映出網站的用戶體驗。平均訪問時長越短,說明網站對用戶的吸引力越差,可用內容信息越少。



轉化率


在一個統計周期內,完成轉化行為的次數占推廣信息總點擊次數的比率。


轉化率=(轉化次數/點擊量)×100%。以用戶登錄行為舉例,如果每100次訪問中,有10個登錄網站,那么此網站的登錄轉化率就為10%,而最后有2個用戶關注了商品,則關注轉化率為2%,有一個用戶產生訂單并付費,則支付轉化率為1%。


轉化率是產品盈利的重要指標之一,它直接反映了產品的盈利能力。不同行業的轉化率,關注點也不同,比如電商產品就要關注銷售轉化,看看參與活動的用戶當中有多少是在活動后產生支付的,有需要的還可以根據數據分析出人均購買次數和購買金額。再比如我們監測注冊量,就要關注注冊轉化率,看看這個活動給產品帶來了多少新增用戶。所以轉化率可以針對性分析產品在哪些方面做的不足,可以快速定位到問題點。



轉化率是采用訪客數量(UV)還是訪問量(PV)?


這需要根據團隊數據分析的目的而定。比如采用訪問量,就是認為每次訪問都可產生付費。若采用訪客量,就認為用戶多次訪問才能購買是正常的行為。個人建議前期采用訪客數量,以排除自己團隊對網站訪問的數據干擾,因為訪問量是可以通過同一個IP不斷刷新網頁而遞增的,而訪客數量是精準到一個IP地址(既一個用戶、一個設備)。



回購率


指用戶對商品或者服務的重復購買次數(回頭客)。


重復購買率有兩種計算方法:一是所有購買過產品的用戶,以每個人為獨立單位重復購買產品的次數,比如有10個客戶購買了產品,5個產生了重復購買,則重復購買率為50%;二是單位時間內,重復購買的總次數占比,比如10個客戶購買了產品,其中有3人產生二次購買,3人中又有1人產生三次購買,則重復購買次數為4次,重復購買率為40%。重復購買率越高,則用戶對產品的忠誠度就越高,反之則越低。




三、用戶數據指標


ARPU


即每個用戶平均收入。


ARPU=總收入/用戶數。它注重的是一個時間段內運營商從每個用戶所得到的收入,衡量互聯網公司業務收入的指標。ARPU值高說明平均每個用戶貢獻的收入高,但無法反映利潤情況,因為利潤還需要考慮到成本。果每用戶的成本也很高,那么即使ARPU值很高,利潤也未必高。

而用戶數可以是總平均在線用戶數、付費用戶數或是活躍用戶數,不同產品標準可能存在差異。ARPU注重特定時間段內從每個用戶所得到的收入,衡量互聯網公司業務收入的指標。ARPU值高說明平均每個用戶貢獻的收入高,但未必說明利潤高,因為利潤還需要減去成本。ARPU的高低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分析的時候需要有一定的標準。ARPU值高說明平均每個用戶貢獻的收入高,這段時間業務在上升。



新增用戶


既安裝應用后,首次成功啟動產品的用戶


按照統計跨度不同分為日新增(DNU)、周新增(WAU)、月新增(MAU)。新增用戶按照設備維度進行去重統計,如果該設備卸載了應用,一段時間后又重新安裝了該應用,且設備未進行重置,若再次打開應用,則不被計算為一個新增用戶。


新增用戶量指標主要是衡量營銷推廣渠道效果的最基礎指標。新增用戶占活躍用戶的比例也可以用來用于衡量產品健康程度(產品沒有新增和活躍,就進入“絕癥狀態”)。如果某產品新用戶占比過高,那說明該產品的活躍是靠推廣得來,這種情況非常有必要關注,尤其是新增用戶的留存率情況。

Image title




活躍用戶


既在特定的統計周期內,成功啟動過產品的用戶。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將活躍用戶定義為某統計周期內操作過產品核心功能的用戶(按照設備去重統計)。


活躍用戶是衡量產品用戶規模的重要指標,和新增用戶相輔相成。如果只看一個指標來定義產品的成功與否,那一定是活躍用戶數。當然,一般重點關注核心用戶規模即可。希望用戶每天都使用的應用有新聞APP、社交APP、音樂APP等,其產品的KPI考核指標一般都有日活躍用戶數這項。但對于某些低頻消費需求和臨時性需求的APP,比如旅游、攝影、工具類等,可能會關注月活躍數,甚至特定周期內的活躍數。


活躍用戶數根據不同統計周期可以分為日活躍數(DAU)、周活躍數(WAU)、月活躍數(MAU)。


DAU(日活):某個自然日內成功啟動過應用的用戶,該日內同一個設備多次啟動只記一個活躍用戶;


WAU(周活):某個自然周內成功啟動過應用的用戶,該周內同一個設備多次啟動只記一個活躍用戶。這個指標是為了查看用戶的類型結構,如輕度用戶、中度用戶、重度用戶等;


MAU(月活):某個自然月內成功啟動過應用的用戶,該月內同一個設備多次啟動只記一個活躍用戶。這個指標一般用來衡量被服務的用戶粘性以及服務的衰退周期。



留存率


既在某一統計時段內的新增用戶數中再經過一段時間后仍啟動該應用的用戶比例(留存率=留存用戶/新增用戶*100%)。通常重點關注次日、3日、7日、30日即可,并觀察留存率的衰減程度。


次日留存率:即某一統計時段新增用戶在第二天再次成功啟動應用的比例。如果次日留存率達到50%以上,說明這個產品已經是非常優秀了;


7日(周)留存率:即某一統計時段新增用戶在第7天再次成功啟動該應用的比例。這個時間段內,用戶通常會經歷一個完整的產品體驗周期,如果這個階段用戶能夠留下來繼續使用,很有可能成為產品的忠實用戶;


30日(月)留存率:即某一統計時段新增用戶在第30天再次成功啟動該應用的比例。通常移動端產品的迭代周期為2~4周一個版本,所以月留存率能夠反映出一個版本的用戶留存情況,一個版本的更新,或多或少會影響部分用戶的體驗,所以通過對比月留存率能判斷出每個版本的更新對用戶的影響面積,從而定位到類似問題進行優化。

Image title



若以上時段的留存率低,會映射出哪些問題?


次日留存率低:說明所針對的用戶群對我們的產品不感興趣;


7日留存率低:說明我們產品的內容質量太差,用戶過了新鮮勁兒之后發現產品用起來特別枯燥;


30日留存率低:版本迭代規劃做得不好,功能更新、內容更新、BUG修復、性能等都做得比較差,此時需要重新規劃迭代內容,不可一錯再錯。


留存率是驗證用戶粘性的關鍵指標,設計師和產品經理通常可以利用留存率與競品對標,衡量用戶的粘性和忠誠度。對于一個版本相對成熟的產品,如果留存率有明顯變化,那就說明用戶質量有變化,很可能是因為推廣渠道等因素所引起的。同時,留存率也是產品改版的重要指標,產品體驗越好,越符合用戶需求,則留存率越高。若產品本身滿足的是小眾低頻需求,留存率則選擇雙周甚至是30日進行監測。一般來說,留存率低于20%會是一個比較危險的信號



流失率


指那些曾經使用過產品或服務,由于各種原因不再使用產品或服務的用戶。用戶流失率=某段時間內不再啟動應用的用戶/某段時間內總計的用戶量。流失率和留存率有緊密關聯,流失率高既留存率低,但活躍度不一定高,因此需要綜合分析。也是重點關注次日、7日、30日的流失率。


對于流失用戶的界定依照產品服務的不同而標準不同,對于微博和郵箱這類用戶幾乎每天登錄查看的產品而言,可能用戶未登錄超過1個月,我們就可以認為用戶可能已經流失了。而對于電商產品而言,可能3個月未登錄或者半年內沒有任何購買行為的用戶可以被認定是流失用戶,所以不是每個產品都有固定的流失期限,而是根據產品屬性而判斷。設計師和產品經理需要找到流失的異常數據,定位流失用戶的原因,并在下個版本中修復產品中存在的問題。甚至還可以定位到流失的具體用戶ID,通過當時用戶注冊的個人信息進行跟進,我們最常見的就是游戲類產品“召回老玩家”的運營手段。



一次性用戶


既新增日后再也沒有啟動過應用的用戶。


一次性用戶是關鍵的營銷指標,和判斷無效用戶的標準,從中把目標用戶過濾出來。一般劃定的界限是至少超過7天時間才能夠定義是否是一次性用戶。



使用時長


既統計時間段內,某個設備從啟動應用到結束使用的總計時長。


一般按照人均使用時長、次均使用時長、單次使用時長進行分析,衡量用戶產品著陸的粘性,也是衡量活躍度,產品質量的參考依據。



啟動次數


既統計時間段內,用戶打開應用的次數。


重點關注人均啟動次數,結合使用時長可進行分析。用戶主動關閉應用或應用進入后臺超過30s,再返回或打開應用時,則統計為兩次啟動,啟動次數主要看待頻數分布情況。



使用間隔


既用戶上次使用應用的時間與再次使用時間的時間差。


使用頻數分布,觀察應用對于用戶的粘性,以及運營內容的深度。雖然是使用間隔,但是通過計算同一設備,先后兩次啟動的時間差,來完成使用間隔統計,充分考慮應用周期性和碎片化使用的特征。




四、如何獲取這些數據?


在工作中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上文提到的數據指標有些看不到”、“不知道怎么看”,最終因為沒有數據而無法進行監測和分析。這里主要是因為在產品上線前沒有對數據進行開發統計。這部分工作一般是由產品經理去規劃,開發來執行,設計師也可以提出自己想要監測數據的需求給到開發,我們把這個規劃叫做“數據埋點”。


埋點其實是對產品的一個可視化健康檢查,貫穿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使產品逐步達到最佳狀態(需要數據結果和產品迭代相互呼應),為未來產品優化方向給出指導意見。當然,埋點的目標不同,最終數據驗證的結果也會有所不同。


比如,新版本上線,需要驗證用戶行為和功能效果的幾種場景:


(1)新功能是否得到了用戶的使用與認可?本次新增的功能用戶點擊率和活躍度怎樣?

(2)用戶在核心功能的操作路徑上是否順暢?有沒有因為功能按鈕的設計而導致無效點擊增多?

(3)在某個特別的節日進行了產品內的banner推廣或者促銷,該活動運營的效果如何?新用戶增長是怎樣的?

...


所以說,埋點是互聯網領域非常重要的數據獲取手段。埋點采集信息的過程一般也稱作日志采集。通俗點講,就是在APP或者WEB產品中植入一段代碼,監控用戶行為事件。典型的應用場景就是某個運營活動,頁面的點擊量(PV)有多少,點擊用戶數(UV)有多少,都是用埋點數據進行計算的。當然這些信息并不是消費一次就沒用了。通過埋點收集到的信息,可以作為監控并通過可視化數據呈現出來,幫助產品、設計、運營人員看到產品的長期表現,也可以作為基礎原料,進行復雜的運算,用于用戶標簽、渠道轉化分析、個性推薦等等。比如我們用某資訊類產品看新聞的時候,會發現每次推薦的內容都是上次所點擊的相關類別,這就是通過埋點數據獲取的用戶行為習慣,通過數據進行個性化推薦。


除了對需要監測的特定功能區做埋點之外,一般大公司也有自主研發的供內部產品組使用的數據分析系統,一些關鍵數據在上面都能夠實時監測到,并有特定的團隊去維護它。其次,現在市場上還有很多數據統計工具可以自動監測到產品的相關數據,大多都是付費的,這里就不打廣告了,百度搜索關鍵詞會出現一大堆類似的數據監測產品。




五、產品階段不同,關注的數據也不同


產品階段就是產品生命周期,可分為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每個階段的工作權重和數據關注點都會有所區別。

Image title



1、初創期


初創期的重點在于驗證產品的核心價值,通過某種產品或服務可以為特定的人群解決某個問題。這時我們需要關注的關鍵數據是目標用戶畫像,同時是第一批種子用戶對產品的使用情況和反饋建議。所以初創期更需要設計師和產品經理去做定性分析(比如用戶訪談),直接確定產品是否滿足了用戶需求、產品有沒有覆蓋到更多的使用場景等。因此產品初期我們可以不用在數據分析上投入更多精力。說白了,該階段用戶量較少,用戶行為等數據還停留在比較初期的階段,所以數據分析的效果不能發揮到最大化,且價值不明顯。該階段就是先保證產品順利上路,同時要綁定一批種子用戶,解決基本的用戶訴求,讓產品和團隊先生存下來。階段與手段不匹配的情況下,還把某些事情強加上去,這就是“作秀”。



2、成長期


經過了產品打磨的初始階段,產品一般會有較好的留存率,這個時候產品開始進入自發增長期(成長期)。該階段的產品已經能夠解決用戶的基本訴求了,所以將側重點關注在用戶的生命周期的管理,為產品吸引更多的新用戶來使用(新鮮血液),既拉新和留存,那么我們數據關注的重點也要放在拉新和留存上。

拉新要關注推廣數據和推薦數據:


(1)推廣數據:就是產品以拉新目的所采取的所有推廣運營活動和行為的指標數據,不同推廣方式(線上+線下)的到達率、觸達面積、點擊率、轉化率、二次訪問率、流失率。比如我們舉辦了一場線下活動,現場實到多少人、哪些是目標用戶、哪些不是目標用戶、有多少人當場試用了我們的產品,又有多少人在活動后下載了產品等等。


(2)推薦數據:是用戶是否愿意將產品推薦給他人的行為數據分析。這里我們在數據上可以關注整個分享環節動態,比如產品有100個種子用戶,他們中有多少人只是自己用產品、有多少人會分享給朋友、他們的分享行為帶來了多少新增用戶等,這些數據會告訴我們產品在用戶心中的位置。


留存則是要做用戶的留存分析:


重點有用戶的次日留存率、7日留存率、30日留存率、日活、周活、月活、產品頁面訪問深度、退出率等等。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指標不能單獨監測,需要將他們結合起來看。說透了,留存就是要提高目標用戶在核心場景的反復出現頻率和停留時間(核心場景既產品的主要功能、主要盈利模式和用戶最喜歡的模塊)。



3、成熟期

隨著用戶快速增長,產品不斷完善,產品在進入成熟期前后,設計師和產品經理的重心開始從用戶生命周期的前半段(吸引、激活、留存)往后半段(流失、回流)開始偏移并做出相應的產品設計,同時也更關注商業化行為,既用戶價值(用戶給產品帶來的價值,產品給開發者帶來的價值)。


這里的用戶價值指的是用戶對公司和產品的商業價值,既解決產品訴求。和我們經常說的用戶訴求有所不同。該階段我們要根據用戶的情況進行細分,“保大棄小”,盡可能提升高價值用戶的活躍度,對于低價值用戶可以適當地減少投入精力。有增長就有減少,所以除了對用戶活躍度的關注之外,還需關注核心場景的用戶行為數據和高價值用戶的流失率。


假設我們的產品日活和周活都很高,但是核心場景上的點擊率或是停留時間非常低,核心場景關系到公司商業目標和價值的實現,用戶在這一塊的行為少,要么你的用戶不是目標用戶,要么你的核心場景存在比較大的缺陷讓用戶不滿意。高價值用戶的流失率也是一個道理,都是值得引起我們警惕的數據指標。



4、衰退期

每個產品都有一個生命周期,這是受市場因素導致的,此時用戶會逐漸流失(這里說的流失并不是完全放棄我們的產品,而是從降低活躍度漸漸走到消失),既被其它新產品的體驗模式所吸引,所以這時應該更關注用戶流失后使用的產品,分析競品的商業模式和功能,同時監測流失速度,需盡快拓展產品邊界,尋找新的切入點。




六、敲黑板

Image title



1、改版前不放在心上,迭代發布后才關注數據


對于平常就很少關注數據的設計師來說,經常在改版前因為專注于界面上的優化,而忽略了真實的用戶行為。


真實案例:我們產品中有一個步進器組件,用于客戶選擇相應的天數,且此項為必填項。之前我們內部的溝通結果是提供一個7天的默認值,當然對此默認值是有爭議的,有的同事認為默認10天比較合理,所以為了驗證用戶的操作習慣,我們在上線前對該組件進行了埋點。經過用戶使用過一段時間之后,我們通過數據發現大部分用戶在使用步進器時,點擊“減少”比“增加”的次數要多,而且一般停留在5天,就這樣我們把默認值從7天優化為5天,減少了大部分用戶的2次點擊,并且在類似的業務模塊內,會記住用戶上次所選的值,從而提高填寫表單的效率。

Image title



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交互優化,但足以證明設計師關注產品數據不僅能夠驗證設計結果,還能對產品體驗不斷打磨,精細化提升用戶體驗。很顯然,如果沒有此次對數據的監測和教訓,只會讓我們繼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永遠也不會在意這個小問題,導致這個組件繼續復用、濫用,一錯再錯,直到用戶親自給我們提優化建議的時候,就已經太晚了。


所以,如果你想讓某個設計方案更貼近用戶或者想對比改版前后的效果,那就需要提前將自己的埋點需求整理成Excel表格,發給相關的開發同事,再對照交互原型詳細討論這些埋點,確保雙方理解一致,不至于最后埋點的數據不是自己想要的。


下面是我在工作中用到的埋點需求表(用戶行為統計表)和數據收集表,大家可以參考使用:

Image title




2、成為一名解決產品問題的設計師


隨著互聯網行業的發展,行業對我們設計師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從近兩年冒出的UX設計崗、產品設計崗就能感知到。所以,未來的界面設計師一定會更關注產品和數據,不再是曾經“畫”頁面的團隊底層執行者了,了解一些數據知識可以將用戶的行為可視化,以便更清晰的了解用戶行為,經過一段時間的數據對比,設計師和產品經理可以共同驗證并規劃后面迭代的方案,預測產品的走向與趨勢。并且通過數據分析,可以量化交互方案的效果,作為一名解決產品問題的設計師,可以主動去承擔一些用研工作,化被動為主動。



以上是一些基礎的數據指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若有來自不同行業和業務的產品數據指標,歡迎討論交流~



是的,我們距離目標又近了一步,標紅的你都看了嗎?

Image title

藍藍設計m.skdbbs.com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UI 工作流程指南:需求分析

濤濤

如果您想訂閱本博客內容,每天自動發到您的郵箱中, 請點這里

完整的 UI 設計流程到底是怎樣的?從需求到產品上線,要經歷多少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哪些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本次優設獨家專題為你從零開始梳理出 UI 工作流程,適合新手閱讀學習。

本篇工作流程第一節:需求分析。

UI 設計工作,包括 APP 設計、網頁設計、小程序設計等方面。而一個產品完整的 UI 設計流程,是指拿到一個新的項目需求后,從設計思考開始,產品前期分析,設計產品,設計評審,用戶測試,直至產品上線。

我們的工作流程如下:

以上的流程都是與設計師密切相關的內容,我們的關注點不能只有視覺效果,孤立的設計容易脫離產品,反復修改,因此前期分析與后期支持都值得我們重視。

產品立項后的第一階段是需求分析階段,當我們拿到一個新的需求時,首先要了解的就是產品的需求是什么,了解市場背景、產品定位、概念,客戶的需求是什么。

一般來說,我們接到的需求分為三類:全新產品、現有產品新增功能、產品改版。

需求文檔類型

前期分析階段中,需求方主要是與產品經理進行溝通,產出文檔有三種:

  • BRD文檔(Business Requirement Document):商業需求文檔,基于商業目標或價值所描述的產品需求內容文檔(報告)。
  • MRD文檔(Market Requirement Document):市場需求文檔,該文檔在產品項目過程中屬于「過程性」文檔,由產品經理或者市場經理編寫的一個產品說明需求的文檔。
  • PRD文檔(Product Requirement Document):產品需求文檔是將商業需求文檔(BRD)和市場需求文檔(MRD)用更加專業的語言進行描述。

分析類網站推薦

產品分析緯度

有了數據參考來源后,我們就能從五個緯度分析產品。

1. 產品分析

市場背景、產品業務、現有產品各項數據。

2. 用戶畫像

  • 顯性畫像:即用戶群體的可視化的特征描述。如目標用戶的年齡、性別、職業、地域、興趣愛好等特征。
  • 隱性畫像:用戶內在的深層次的特征描述。包含了用戶的產品使用目的、用戶偏好、用戶需求、產品的使用場景、產品的使用頻次等。

3. 需求確認

產品需求主要是為了滿足用戶或企業價值,所以一定要確認重要且緊要的需求內容是什么,什么功能和內容暫時不需要做,什么功能和內容放在后期做,因此設計時也要考慮產品未來的擴展性。

4. 邏輯流程

  • 邏輯流程,整個產品的邏輯、內部流程;
  • 用戶路徑,描述用戶在產品內部的路徑。

5. 競品分析

和國內外同類產品進行比較分析,知己知彼。

競品選擇,從兩個方向出發:

  • 從產品類型出發:比如我們需要設計的產品是財務類,選擇的方向也是同類財務類產品;
  • 從產品功能出發:比如說財務產品中有著支付購買的功能板塊,選擇的競品也包括了購物、生活類產品。

相關教程:《視覺設計師如何做競品分析?來看這份超全面的指南!》

最后,比起產品經理來說,設計師在這個階段能獲三個信息:

  • 自己需要完成什么;
  • 要做到什么程度;
  • 擴展性的考慮,可以在設計時預留位置。

文檔整理工具

語雀:https://www.yuque.com

藍藍設計m.skdbbs.com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

日歷

鏈接

個人資料

藍藍設計的小編 http://m.skdbbs.com

存檔

92国产精品视频_亚洲a级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电影观看_国产精品免费观看在线_精品伊人久久97_亚洲人成在线观_尤物九九久久国产精品的特点_成人激情在线播放_成人黄色大片在线免费观看_亚洲成人精品久久久_久久免费视频在线观看_久久精品国产一区_国产一区二区三区18_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一区_日韩美女中文字幕_日韩视频免费在线
欧美男男video| 色网站在线看| 9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中文|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色爱av美腿丝袜综合粉嫩av| 亚洲国产视频网站| 欧美专区在线播放| 欧美熟乱15p| 国产成人福利网站|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国产|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久久牛| 日韩在线观看免费高清完整版| 欧美××××黑人××性爽|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蜜臀| 一区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美女性感在线观看懂色av| 欧美日韩成人综合| 日本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农村妇女一区二区| 91成人午夜| 岛国av一区| 日韩有码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网站| av免费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黄色av网| 久久精视频免费在线久久完整在线看| 亚洲欧美变态国产另类|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日本久久精品电影|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小说|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人与性动交α欧美精品图片| 91色在线视频| 免费在线看成人av| 欧美精品日韩综合在线| 日韩一区二区精品葵司在线| 色哟哟一区二区| 欧美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日韩hd| 911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精品欧美乱码久久久久久1区2区| 粉嫩av一区二区三区| 日日欢夜夜爽一区| 91激情在线| 国产精品羞羞答答xxdd|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免费| 国产污视频在线播放| 成人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高清视频一区| 日韩国产欧美视频| 日韩三级免费| 日本韩国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欧美久久久久久久久| 一本到12不卡视频在线dvd| 偷拍日韩校园综合在线| 亚洲一级毛片| 99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大波视频国产精品久久| 99国产精品| 另类ts人妖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 亚洲黄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欧美电影网站| 日韩三区免费|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丝袜亚洲欧美日韩综合| 亚洲人体在线| 一个色免费成人影院| 亚洲国产美女搞黄色| ccyy激情综合| 亚洲一区观看| 欧美区日韩区| 亚洲精品一卡二卡三卡四卡| 成人动漫中文字幕| 色男人天堂综合再现| lutube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4438全国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91丨九色porny丨蝌蚪| 欧美影视资讯|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免费视频一区三区| 国产在线观看91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一道本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卡电影| av手机在线观看| 激情偷乱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免费9x9x人网站视频| 亚洲日产国产精品| 色哟哟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1精品| 不卡视频一二三四|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午夜夜伦鲁鲁|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bangbros| 国产精品国精产品一二| 欧美一级播放| 亚洲自啪免费|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人成网站|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_久久久|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 2020国产在线|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的网站| 色天天综合狠狠色| 在线不卡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日本专区| 九色丨蝌蚪丨成人| 福利微拍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视频3p| 欧美不卡激情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黄色|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91.xxx.高清在线| 亚洲天堂男人| 亚洲成人自拍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看| 亚洲tv在线| 国产一区深夜福利|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二区次| 亚洲欧洲午夜一线一品| 国产在线视频欧美| 欧美综合在线视频观看| 日本亚洲自拍| 韩日欧美一区二区| 日韩视频不卡中文| 国产一区二区伦理片| 国产美女久久精品香蕉69|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神马电影久久|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高清| 先锋影音久久久| 色综合天天天天做夜夜夜夜做| caoporn国产一区二区| 色综合夜色一区| 午夜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高清不卡一区二区| 精品人在线二区三区| 欧美激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毛片在线免费| 色中色综合成人| 国产日韩v精品一区二区|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 av片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一卡二卡| 国产一区喷水| 亚洲性69xxxbbb| 97久久精品人人澡人人爽| 亚洲欧美精品午睡沙发|